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5章 微专题突破5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五)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

[核心精要]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为遗传物质是否改变,改变则能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引起性状改变但遗传物质未改变则不能遗传;故是否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实验假设的切入点,新性状能否遗传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

(2)若为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结构是否改变。

(3)与原来类型在相同环境下种植,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变异,反之,则为不可遗传变异。

(4)观察自交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比较 类型 比较项目 变异的本质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原有基因的重新染色体结构或数生改变 主要在有丝分裂间组合 目发生改变 发生时间 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前期和后期 分裂过程中 适用范围 所有生物 真核生物、有性真核生物(细胞增生殖核基因遗传 殖过程) 产生新基因型,没产生新基因 未产生新基因,基因数目或顺序发生变化 光镜下可检出 产生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 鉴定方法 光镜下均无法检出,可根据是否有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确定 (1)三种变异的实质解读 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段”,则: ①基因突变——“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数目不变)。 ②基因重组——“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 ③染色体变异——“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

a.染色体结构变异——“线段”的部分片段重复、缺失、倒位、易位(“点”的质不变,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

b.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线段”增添、缺失或“线段”成倍增减(“点”的质不变,数目变化)。

(2)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

?显性突变:aa→Aa(当代表现)①类型?

AA→Aa(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体)?隐性突变:②判定方法

a.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 b.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而判断。 (3)根据题意确定图中变异的类型

①若为有丝分裂(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受精卵等),则只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②若为减数分裂,则原因是基因突变(间期)或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 ③若题目中问造成B、b不同的根本原因,应考虑可遗传变异中的最根本来源——基因突变。

④若题目中有××分裂××时期提示,如减Ⅰ前期造成的则考虑交叉互换,间期造成的则考虑基因突变。

(4)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

(5)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

①判断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

突变。

②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3.变异类型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模板

[对点训练]

1.关于生物变异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C.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能得到新物种

D [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就不是纯合子,B错误;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通过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也可得到新物种,如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四倍体等,D正确。]

2.控制玉米籽粒颜色的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的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所示。已知9号染色体异常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能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的F1表现型及比例为( )

A.黄色∶白色=1∶1 C.黄色∶白色=3∶1

B.白色∶黄色=1∶0 D.白色∶黄色=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