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苏教版凤凰国标本(鲁洁主编) 下载本文

第一课时: 课题:自画像

教学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懂得欣赏自己,逐步建立自信心。 重点:让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

难点:学生如何正确发现自我,评价自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的品德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是第一次到你们班级上课,有好多同学不认识,你们能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二、 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师:你光说名字,老师印象不深,比如你们班的XXX,他XXX棒极了,老师印象很深。希望大家都来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或特长,好让老师记住你。 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师:是啊!每一位同学都有许多优点和特长,不管是学习、劳动还是其它,你们愿意来找一找吗?

三、 学生制作小档案。

师: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制作自己的小档案,来找找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学生根据P3页的格式制作自己的小档案。 四、 学生交流

(老师根据念小档案,学生猜是谁。) 五、 小结: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和特长,同时我们也不否定每人总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作为柏庐的孩子,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的优点和特长来克服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六、 布置作业:填图册P1,P2第二题 课后小结:

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注意自己,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往往更喜欢去注意别人。其实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对增强其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发现优点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他们通过学习和努力去改正。

第二课时: 课题:自画像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懂得要别人欣赏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同时也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注意克服和改正。

重点: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难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主动改正。 教学过程: 一、 写同桌 师:上一节课我们每位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许多优点和特长,你愿意帮助你的同桌找找优点和特长吗?

学生根据P5的格式,写一写自己的同桌。 二、 猜一猜

教师将学生写的“我的同桌很棒”任意选几份在班级内念一念,让学生猜一猜是谁? 三、 讨论

1

师:(1)刚才我们都夸了自己的同桌,你觉得他们是不是值得你学习? (2)你是不是觉得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高兴?

(3)试想如果你觉得同学的优点和特长没有什么?什么都不如自己?你觉得你的同学也会来欣赏你,赞扬你吗?

(4)那么要别人来欣赏你,首先你该怎样? (5)同样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该怎样? (学生根据老师的上述五个问题开展讨论,懂得要别人欣赏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四、 找缺点,求改正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缺点,比如老师吧,有时侯会对你们发火,这很不好。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一起帮助老师改正。同样我们小朋友也或多或少地有缺点和不足。这很正常,只要我们也认识到,而且能主动改正,那么我们会更棒。 师:请每个小朋友都来找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学生交流缺点:

师:你准备怎样改正?

师:大家也来帮助他,请你们给一句鼓励的话。 五、 布置作业

(1) 回家和爸爸妈妈谈心,请爸爸妈妈送一两句勉励的话。 (2) 制作“快乐收藏包”将自己的各种作品收集起来。 六、 小结。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你们会是最棒的! 课后小结:

找别人的缺点容易,找自己的缺点难,欣赏别人的少,嫉妒别人的多,这是小学生或者说是人共同有的一种心态。从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为人和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欣赏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克服不足,这样的人永远受到欢迎。

第三课时: 课题:同学之间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体验同学之间的友谊。激发学生团结之心,宽容之心和助人之情。 重点:体验同学之间的友谊,正确理解同学之情。 难点;激发学生团结之心,宽容之心和助人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小朋友升入三年级了,同学们已经在班级里一起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两件印象深刻的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将你所讲的事情写下来。

二、 学生写一写

学生回忆并将与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事例写下来。 学生交流。 师:是啊,我们班级的同学们之所以这么团结,就是因为我们大家经常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已经建立起浓厚的同学友谊。

2

三、 讨论(设身处地)

1、故事一(胡可借给王楠楠课本)

学生说说楠楠的心情,讨论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心情如何。 2、故事二(朱灵参加排练)

学生交流(略)师:同学之间是平等的。 3、故事三(乔典丢笔)

学生交流(略)师:不要轻易怀疑别人。 4、故事四(单亲王辉)

学生交流(略)师:要尊重每一个人。 5、故事五(小胖周青)

学生交流(略)师:不能歧视别人。

6、师:我们班级里有上面的事情发生吗? 学生交流。

四、 交流如何关心和帮助别人。 师讲述故事,学生交流如何帮助。 故事一:嫉妒 故事二:笑贫 故事三:拖后腿 五、 黄金法则:

师:同学们,几乎所有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人们把它称为“黄金法则”。 学生读一读“黄金法则”。

学生根据“黄金法则”完成P13页填空。 六、 小结。 师:我们有了黄金法则,就可以更好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见P13页——(苏)高尔基) 课后小结:

建立起正确的同学友谊,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只有从小就能与人和睦相处,真诚相待,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才能从容地面对,也能受到社会的接纳,受到社会的尊重。

3

第四课时: 课题: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重点: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学校的小记者对部分同学进行了采访,让我们看看都采访了些什么? 学生阅读P14页图和文字。 学生交流:

1、坚持锻炼 2、大胆开口 3、接近大自然 4、勤劳 二、 分组写提纲 师将学生分成两组

组一:如果小记者采访你,该怎样介绍?编写答记者提纲。

组二: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采访班级中的哪位同学?编写采访提纲。 交流:请两位学生进行采访。 三、 交流该怎样学得好

师:刚才我们班级的小记者也进行了采访,我们班级里的同学也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看下去,书上的小朋友还有哪些好的习惯和方法。 学生阅读P16、17页内容 学生交流:

1、 做学习的小主人 2、 会提问题

3、 讨论如何才能提出好问题。 四、 小结

师:今天我们收获真是多,学到了许多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将一个故事。 师讲P18页故事。

课后小结:

作为一名学生到学校,除了学做人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而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两个“法宝”,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第五课时: 课题: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重点: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让我们学习得更好,下面我来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好的习惯和方法?

4

学生交流。 二、新授

师: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喜欢独自思考,不愿意向他人请教,有时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闹出一点小话来。(举例:陶醉)

师:我想,能独立思考肯定是好的,但是大家是否觉得光独立思考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学生交流:

师:要注意合作、要注意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 师:你知道有的同学不愿意求助他人的原因吗? 学生交流(完成P19页填空) 三、体验一分钟 1、 学生试一试

(1) 闭上眼睛感觉一下一分钟有多长。 (2) 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 (3) 一分钟能做几道数学题。

2、 讨论:如何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 四、学生总结

1、 小组讨论(学得好的同学的共同之处。) 2、 自主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 一、 小结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学习方法,如果我们都能很好地照着做,相信我们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得很快。

师:我知道小朋友能念许多的诗词,那么你能不能写出一两句关于学习的诗词呢? 二、 布置作业:

学生写出一两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学习的格言。

第六课时: 课题:同样的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体验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1、认真观察;2、做中学;3、多在心中画问号。

重点:让学生体验到好的学习方法、习惯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体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师:上几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家都有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还有哪些习惯和方法能对我们有益。

二、学生自学P22,想一想,书上讲的是什么?你做得如何? 三、讨论:

1、 说说猫遇到强光和弱光时眼睛的不同状态。 2、 说说为什么夏天天亮早,而冬天比较晚。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3、 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 四、自学P23页 五、交流

1、 学生交流内容

2、 为什么做中学乐趣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