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咏月诗两首教案 鄂教版 下载本文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月诗两首》

教学设想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月诗两首》所选两首正印证了王维的这两句话。《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人运笔独特,接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淡凄凉,写出戍边将士思乡之情。《鸟鸣涧》以声写景,突出春山的寂静,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所以教学本文时,注重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于本单元其它文本的对比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诗歌教学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学生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最优美的感情体验,教学仅仅扣住诗歌本身最美的点,巧妙点拨,激起清晰而优雅的阅读涟漪,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理会情致之所在。

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诗歌力争能诵,把握诗歌大意。 2.借助课下注释和网络,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3.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把握诗歌主旨。 2.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诗的写法。 评价任务

1.通过预习,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细读古诗,熟读成诵领悟诗中思想感情。 3.通过品读,赏析妙词佳句。

4.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贝多芬《月光曲》,并展示月夜图片或动画。 教师解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朝边塞诗人李益与李白也许有同等心情,也说 “月如霜”, “月”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满含悲戚。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两首堪称是咏月之精品的古诗!

板书:《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鸟鸣涧》王维

一、赏月之音——读出诗音

【导入语】“月”曾激发无数诗人的才情,也触发无数离人的乡情。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有触动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你了解这两位诗人吗?

【个人展示】——介绍诗人

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李益和王维的有关常识,教师多媒体展示: 1.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2.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个人展示】——美读月诗

【指导语】“三分诗,七分读。”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想象的空间非常大,要想从诗中品出“味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这两首诗语言富有美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首诗歌,注意要把诗歌读流利,读出节奏美韵律美,然后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人闭眼听,想象其画面。然后根据老师指导让每个小组进行朗读演练。

(1)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说一说如何读出诗味。 (2)小组自由安排朗读方式,组内朗读。 (3)两个小组比赛朗读。其他组员评议。 多媒体展示诵读指导:

其一,读出节奏。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特别讲究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奏,篇也要有节奏。教师不可容忍学生采取“喊歌”式的朗读方式。

其二,读出韵律。诵读时不能如池塘之水平缓无奇,要有高低轻重音之别。轻重高低的标准是要依据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要重读,提高声调,反之就轻读。当然,语速的的把握也是要注意的。

其三,读出情感。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诵读时或激昂慷慨,或深邃幽长,或激烈飞扬,或缠绵悱恻……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设计意图】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的结合。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诵读是不可逾越的一关。诵读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读,教师要有所指导,力求把学生的诵读引向“美读”的层次。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所以之一环节设计学生读出诗音。

二、赏月之景——读出诗景 【互动一】——观“塞外月夜” 【指导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相思的愁绪,就显得有点儿单薄。那么李益的这首诗,是不是增加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句。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并在诗中标出这两首诗的意象,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塞外月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芦管,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板书:沙似雪

月如霜

【互动二】——赏“春山月夜”

【过渡语】同是写月,李益望月思乡,同是月夜,李益看到“沙似雪”、“月如霜”,读王维的《鸟鸣涧》探讨: 那王维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探讨后回答。

教师归纳后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花落、月出、鸟鸣、春山这些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如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板书:花落、月出、鸟鸣、春山

三、赏月含情——读出诗情

【互动三】——品月言情

【指导语】“豪情万里寄千秋,如画江山月中游! ”诗言情。同是一轮明月,情因心生,月下情感各有不同,诗人抒情笔法也各异。再读这两首诗,比一比、想一想:这两首诗,你更欣赏哪首诗?

学生组内合作讨论,推荐展示。教师分组点拨,适当补充。 答案预设,多媒体展示: ⒈我喜欢《夜上受降城闻笛》,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

⒉我喜欢《夜上受降城闻笛》,因为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李益却蹊径独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⒊我喜欢《鸟鸣涧》,因为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板书:思乡

幽静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品味,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经验去想象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努力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与诗人有所共鸣。

四、赏月异境——感受不同 【互动四】——望月怀人

【指导语】景因人而有情。齐背《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后想一想:同样是月夜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