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net移动无线网络的仿真 下载本文

行为,在节点层次中将其互连成设备,在网络层次中将这些设备互连组成网络。几个不同的网络场景组成“项目”,用以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也是Modeler建模的重要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和分工。

(3) 有限状态机:在过程层次使用有限状态机来对协议和其他过程进行建模。在有限状态机的状态和转移条件中使用C/C++语言对任何过程进行模拟。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仿真的详细程度。有限状态机加上标准的C/C++以及OPNET本身提供的400多个库函数构成了Modeler编程的核心。OPNET称这个集合为Proto C语言。

(4) 对协议编程的全面支持:支持400多个库函数以及书写风格简洁的协议模型。OPNET的核心已经嵌入了众多协议,因此对于很多协议,无需进行额外的编程。

(5) 系统的完全开放性: Modeler中源码全部开放,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修改已有的源码。

(6) 高效的仿真引擎:使用Modeler进行开发的仿真平台,使仿真的效率相当高。 (7) 集成的分析工具:Modeler仿真结果的显示界面十分友好,可以轻松刻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曲线,也可将曲线导出到电子表格中。

(8) 动画:Modeler可以在仿真中或仿真后显示模型行为的动画,使得仿真平台具有很好的演示效果。

(9) 集成调试器:快速地验证仿真或发现仿真中存在的问题,OPNET本身有自己的调试工具——OPNET Debugger(ODB)。另外,OPNET在Windows平台下还支持和编程语言VC的联合调试。

2.2.2 OPNET Modeler建模 设计一系列问题 (1)确定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创建原始模型,原始模型不需要特

建立一个初步模型 别完善,只要能回答一些问题即可

验证模型、建立同等性

(3)验证模型,以获得一定的“等同性”

(4)增强模型,对模型做出修改,以解

完善模型 答未来的问题

运行仿真、分析结果 (5)设置仿真参数以及条件,运行仿真,

查看并分析结果

发布结果 (6)发布结果

2.2.3 OPNET Modeler 进行仿真的流程

1.理解系统 2.理解仿真的目的 3.选择需要的建模的方向 4.定义输入和输出 5.确定系统模型 6确定输出,运行仿真

7.系统结果是否正确,结果的容错性和精确性都需要进行验证 8.结果是否足够详细 9.结果是否统计可用

2.2.4OPNET Modeler 三层建模机制

OPNET中的建模工作在3种不同的环境中完成,这3种环境也称为3个域。这种建模方法与使用单一层次对系统中的所有层面进行建模的绝大多数建模方法不同。

OPNET建模域的功能

建模域 网络域 节点域 进程域

功能 从高层设备(即节点和通讯链路)对系统进行规范 从应用、进程、队列和通信接口对节点的功能进行规范 对系统内节点所含进程的行为进程规范,包含决策进程和算法

三、无线网络 3.1无线网络概述

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采用无线传输媒体如无线电波、红外线等的网络。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

无线网络技术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通常用于无线网络的设备包括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笔式计算机和寻呼机。无线技术用于多种实际用途。例如,手机用户可以使用移动电话查看电子邮件。使用便携式计算机的旅客可以通过安装在机场、火车站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基站连接到Internet。在家中,用户可以连接桌面设备来同步数据和发送文件

目前主流应用的无线网络分为GPRS手机无线网络上网和无线局域网两种方式。GPRS手机上网方式,是一种借助移动电话网络接入Internet的无线上网方式,因此只要你所在城市开通了GPRS上网业务,你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来上网。

首先说,无线网络并不是何等神秘之物,可以说它是相对于我们目前普遍使用的有线网络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网络组建方式。无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扔掉了有线网络必须依赖的网线。这样一来,你可以坐在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抱着你的笔记本电脑,享受网络的乐趣,而不像从前那样必须要迁就于网络接口的布线位置。这样你的家里也不会被一根根的网线弄得乱七八糟了。

3.1.1无线网络的发展

无线网络占用频率资源,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夏威夷大学的ALOHANET研究项目,然而真正促使其成为21世纪初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则是1997年IEEE 802.11标准的颁布

Wi-Fi联盟(以前称为无线网络标准化组织,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WECA)互操作性保证的发展等关键事件。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早期,人们对无线连接的需求日益增长,但这种需求只能通过一些少量的基于专利技术的昂贵硬件来实现,而且不同制造商的产品之间没有互操作性和安全机制,性能与当时标准的10Mbps有线以太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IEEE 802.11标准是无线网络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Wi-Fi这一强大且公认的品牌发展的起点。IEEE 802.11系列标准为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使他们更关注于无线网络产品及业务的开发,它对无线网的贡献可以与一些最基本的支撑技术相媲美。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IEEE 802.11标准的最初版本演变的各种各样的Wi-Fi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其他的无线网络技术也经历着相似的历程。1994年公布了第一个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红外数据协会)标准,同一年Ericsson开始了移动电话及其附件之间互联的研究,这项研究使得蓝牙(Bluetooth)技术在1999年被IEEE 802.15.1工作小组采纳。

在这一发展工程中,无线网络技术的种类已能满足各种数据速率(低速和高速)、各种工作距离(进或远)、各种功率消耗(低或极低)的所有要求。 3.1.2无线网络的逻辑结构

网络的逻辑结构:指的是可以在物理设备或节点间建立连接并控制这些节点间路由和数据传输的标准和协议。

因为逻辑连接是建立在物理连接上的,所以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相互依赖,但是两者同时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例如可以在不改变逻辑结构的情况下改变网络的物理结构;同样,同一物理网络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支持不同的标准和协议。如下参考模型OSI网络模型:

OSI网络模型

层 描述 标准和协议 HTTP,FTP,SNMP,POP3,SMTP 第七层: 定义各种应用服务的标准,例如检查资源可用性、认证应用层 用户等 第六层:控制数据从一种表示格式到另一种表示格式转换的标准 SSL 表示层 第五层: 管理发送和接收计算机的表示层间通信的标准,该通信会话层 由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实现 TCP,UDP ASAP,SMB 第四层: 确保数据传输可靠完成的标准,包括错误恢复、数据流传输层 控制等,确认所有数据包都已到达 第三层: 定义网络连接管理的标准,包括网络中节点间的路由、网络层 中转及终止连接 IPv4,IPv6,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