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下载本文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九章 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淋病的病原体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离出的淋病双球菌,因此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s)。淋病双球菌呈肾形,两个凹面相对,大小一致,长约0.7微米,宽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最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常存在多核白细胞内,椭圆或球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对外界理化条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干燥,在干燥环境中1--2 小时即可死亡。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都易致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一、分类

1、男性淋病 急性前尿道炎的最早症状为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微刺痛,继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以后症状加剧,红肿发展到整个YJ头及部分尿道,分泌物由稀薄转变为深黄色的脓液,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行动不便,入晚YJ常有痛性勃起。少数病例有微热及疲乏症状。两侧腹股沟淋巴结亦可受到感染而引起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2、女性淋病 女性淋病包括尿道淋病及生殖道淋病两个方面,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故泌尿道症状往往不明显,而常以白带增多,下腹痛等生殖道症状为主。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宫颈、尿道、尿道旁腺、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因此临床诊断时除尿道分泌物涂片外,更主要的应做阴道子宫颈涂片,否则容易漏诊。10-20%妇女伴有盆腔炎、继发不育或宫外孕等妇科疾病。 3、附性腺炎 男性淋病患者的炎症扩散到后尿道时,可出现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除排尿刺激症状加重以外,还可出现急性尿潴留及会阴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妇女阴道炎 由于小孩阴道是由柱状上皮所包围,极易被淋病双球菌感染,会阴部红肿,阴道及尿道有绿色分泌物,排尿疼痛,有时累及肛门。

5、新生儿眼炎(淋病性结膜炎,gonococcal ophthalmia)新生儿自孕妇阴道感染,出生后2~3天出现症状,眼睑水肿、发红,有脓性分泌物,一旦延误治疗,则角膜呈蒸汽状,可能穿透角膜,导臻失明。因此淋病孕妇的新生儿应该用硝酸银滴眼预防。

二、传染方式

1、通过性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性交或其他性行为传染。男性淋病少部分是由性交接触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性交直接感染,也可由其他方式感染。淋病患者是传染源,性接触是淋病主要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快,而且感染率很高,感染后3-5天即可发病。也可通过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服、被褥、便盆、医疗器械而间接传染,特别是幼女常通过间接途径而被感染;新生儿可通过患淋病孕妇的产道而被感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非淋是指除了淋球菌以外的细菌感染,感染人群中以青壮年为主。

31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非性接触传染(间接传染):此种情况也较多,主要是接触病人含淋病双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传染,特别是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时,眼部也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妇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包括胎儿感染。 成人特别是男性淋病20%-30%属于性交传染。目前,我国以暗娼为主要传染源。调查资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男女一次性交感染率为22%-35%;男女双方感染率是男性易于传染给女性。一次性交男性传染给女性的感染率为50%-90%,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为25%-50%,感染率与性交次数成正比。男性与女性病人性交感染率平均为19%-25%,2次为35%,3次为49%,4次为57%。

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粘膜有亲和力。感染后淋菌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由于其表面的菌毛含有粘附因子,因而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通过柱状上皮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进入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溶解破裂,淋球菌遂被排至细胞外的粘膜下层。淋球菌内毒素及淋菌表面外膜产生的脂多糖与补体结合产生一种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腺管开口及隐窝被阻塞,潜藏的细菌成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三、实验室检查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80%-95%,女性80-90%。

32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三)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四)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 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2.淋球菌的基因扩增检测 上面讲述的探针技术检测淋球菌的方法,虽然比培养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和方便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数情况下需要标本的淋球菌浓度很高,PCR技术和连接酶链反应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淋球菌的灵敏性,它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的优点,可以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极微量的病原体。

3.临床基因诊断淋球菌的注意事项 目前临床检测淋球菌的基因诊断方法主要采用PCR方法。PCR方法与LCP方法比传统的培养法在灵敏性和特异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时间也大大缩短。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PCR方法与LCP方法在淋球菌的检测将会成为常规的检测方法。

(五)药敏试验:在培养阳性后进一步作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做敏感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以指导选用抗生素。

(六)PPNG检测:β-内酰胺酶,用纸片酸度定量法,使用Whatman I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 四、安全措施

1、严格按实验室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及各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技术规程操作。

2、加强个人防护。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3、强化离心、移液等环节的标准操作。

33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十章 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一、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34

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三、实验室检查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各型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