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一) 下载本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一)

导语

有这样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他的遗愿是把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中国燕京大学的校园里。

他是冲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在红色区域(苏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

有这样一位美国作家,他的十一本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就中美两国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而他个人却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看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发表他的文章,甚至被迫迁居瑞士。

他的其中一本著作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十年来畅销不衰。你猜出是谁了吗?

没错,这位便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这部被一版再版的著作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简介: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或译《西行漫记》;原著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

【内容】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以一位外国记者的身份客观公正、毫无党派之见地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书中还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举世无双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本书及时澄清和批驳了国民党散布的红军是“流寇”“赤匪”等种种谎言,成了许多外界人士认识红军和共产党的新起点。

【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封面见上图)

【备注】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 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并重印发行多次。

二、“斯诺风”

作为第一个能够到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注重实地考察。

埃德加·斯诺不怕危险,特别注重实地考察,不妄言不虚言。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到当时已经被传言“流寇”遍地,“瘟疫”横行的陕甘宁边区采访。

——第一篇之《去西安的慢车》叙述

斯诺遭民团尾随,险遭不测,被解救时,双方仅距离两里地。 ——第二篇之《遭白匪追逐》叙述

斯诺让世界真正了解苏区这是的情况,如是说:

我不得不承认,我所接触到的农民,大多数似乎是拥护苏维埃和红军的。他们有许多人意见批评一大堆,但是问到他们是否愿意过现在的生活而不愿过以前的生活,答复几乎总是有力地肯定的。我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谈到苏维埃时用的是“我们的政府”,这是我觉得,在中国农村,这是一种新现象。

采访的过程中,斯诺具有锐敏的分析力。能够对中国现状乃至政治格局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判断。

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中,斯诺是带着大量的未解之谜踏上前往苏区之旅的。在以后的篇章中斯诺关注与分析了苏区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靠什么来维持和运转。

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第八篇之《游击战术》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生活中,个人的存在是在社会整体、即群众之中的沧海一粟,必须服从于后者的意志。在这场斗争中,只有团结最一致、目标最坚定、精力最充沛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种团结一致如果不能说明他们的胜利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免遭消灭。

——第十一篇之《俄国的影响》

仅这一处的发现与分析,就高过了各种浮于中国苏维埃政权表面传闻的报道。这也许是《红星照耀中国》已经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原因吧。

写作的过程中,斯诺具有惊人的洞察力。

《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畅销,另一个原因是斯诺具有高超的文学水平。埃德加?斯诺具有惊人的洞察力,注重细节,喜欢用对比手法。

1.在我们印象当中毛泽东绝对是画像上领导者派样,神话了。而现实中的毛泽东也可以是这样的:

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尽,但在毛泽东的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

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

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地考虑战争吗?

——第三篇之《论抗日战争》

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极强亲和力,有生活情趣,性情中人。

2.斯诺不仅采访领导,随时采访最底层的百姓,这让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增加。为了体现苏区在扫盲工作方面的成就,斯诺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

共产党是讲实际的人。例如,你一进到山区这种小“社会教育站”,你就会听到这些人在这样高声问答:

“这是什么?” “这是红旗。” “这是谁?” “这是一个穷人。” “什么是红旗?” “红旗是红军的旗。” “什么是红军?”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这是粗糙的宣传。但是农民和他们的子女读完这本书以后,他们不但有生以来第一次能读书识字,而且知道是谁教给他们的和为什么教他们。他们掌握了中国共产主义的基本战斗思想。

——第六篇之《人生五十开始》

这就是在认字的同时吸收了其中的思想,边区识字运动的成本低到难以致信,但成绩却远高于国统区数倍,红色教育就这样深入骨髓。就这一个细节,读者便可以感受到红军的“一边战斗一边学习” 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尽管从白区来的专家和知识分子感叹到这里的人“唱得太多了”,几乎每天晚上,但他们却由衷地感受到了唱歌带来的团结、振奋和效率。

3.为了体现红军作战风格与国民党不一样,斯诺引用了外国武官一句话: 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

——第八篇之《“真正的”红军》

4.斯诺写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运用细节与对比描写绝妙。

徐海东打仗十年,负伤八次,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