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 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期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 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 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 70~ 75cm,体重可达 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胎内环境 恒温 比较安静 黑暗 寄生 胎外环境 变化 声音 光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 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 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 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 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 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 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 个脚趾 形成扇形。 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 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 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 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 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 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 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
精选
.
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 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 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 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 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 3 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 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儿 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 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 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 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这种 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精选
.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 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 踢、走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 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 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 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 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 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 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 规律”。
(三)与心理发展关系密切的几种动作的发展
1.坐 婴儿大约在 6 个月的时候就能坐。 孩子能坐,开阔其视野,接受更多的刺激。另一方面,孩子能坐 起来,使得其视线能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使手逐渐成为认识的工具。 2.爬 婴儿在 8 个月左右就能爬。 爬行需要用手支撑,锻炼了胸肌,对胸腔和呼吸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另 外,更为重要的是爬是婴儿最先掌握的自由移动身体的动作。研究表明,爬对婴儿的交往能力、警觉性情 绪、空间知觉特别是深度知觉等方面的发展均有益处。由于能够自己移动身体,婴儿可以自己主动靠近其 想接近的人(如母亲)或物,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这样其独立性发展也较早。 3.手的动作 手是人进行活动的主要器官,也是人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婴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 和双手动作的发展相联系的。手的动作从不灵活到灵活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 3~4 个月前的婴儿,抓握物体还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即先天就有的抓握反射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影 响着儿童手的抓握动作。这种抓握的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偶然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其次,手指
配合不当,拇指和其他四指方向一致,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无论什么物体,都是一把抓;另 外,手的动作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看见眼前的物体,伸出手却抓不准。 4~5 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也就是说婴儿在视觉引导下,能有目的地抓取物体, 说明视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双手活动。研究表明,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手的动作基础的触觉、运动觉 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手眼协调动作,即看见东
精选
.
西并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 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手眼协调和坐的姿势有密切的关系。坐起来时,婴儿的视线往往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并且容易使手 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相一致,因此,当婴儿学会坐起来的时候,手眼动作就明显协调起来。 6 个月后,大拇指的作用明显地发挥出来。 婴儿会把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余四指放在另一边,这 样不仅能把东西抓牢,而且可以按照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变换手的姿势。也就是说出现了五指分工的动 作,这样既有利于认识物体的特点,又可以捡起以前“大把抓”所不能拿起来的细小物体,精细动作开始 出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手的动作日渐灵活,出现了双手的配合活动。半岁后,婴儿会把物体从一只手 倒向另一只手。之前婴儿双手无法配合,左右手之间仿佛存在“神秘的中线屏障”。 从 6~8 个月开始,婴儿在同物体反复接触中,兴趣中心逐渐从自身的动作转移到动作的对象。这时 他会将各种东西乱敲、乱撕或扔在地上,想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动作能带来什么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婴儿较 早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出现重复连锁的动作。例如,一个 7 个月的 孩子, 把盒子盖子拿下来,盖上去,又拿下来,又盖上去,如此重复了 24 次。这种现象不但说明他们对 自己动作产生的效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说是他们认识事物因果关系的开始。这些活动对于婴儿 智能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婴儿心理的发展
对婴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婴儿与成人(指婴儿的照看者)的交往,即亲子交往。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
1.亲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一不能随生理发展而自然成熟,二不能像小动物一样只依靠自身适应环境所取得的直 接经验。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汲取人类历史上积累的文化财富而发展起来的。成人是文 化的传播者,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儿童不与成人交往,它的心理就很可能不能正常发展。 在婴儿发展中,母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母亲是它生理需要的满足者,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 触的中间人。如果剥夺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使其失去形成亲子关系的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发展上的重 大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和爱的权力。而爱这种情感需要,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 一种内部力量。同时,爱与被爱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安全感,失去它,儿童就会变得焦虑、烦躁、 神经质,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
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婴儿虽然具有反映现实的感知能力,但如果没有母亲抱他四 处走动,没有母亲向他呈现各种刺激,婴儿所能接触的事物就会极其贫乏。而丰富的感觉刺激,是婴儿心 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精神营养。 ③缺乏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婴儿的自发行 为(如微笑、发声、手舞足蹈等)由于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应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成人对儿童行为 的反应(应答)具有强化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及时强化,婴儿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丧失,而且会因自己 的“努力”毫无结果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 可见母子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2.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 在亲子交往中,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本能,婴儿具有一定的交往手段。因此,婴儿在亲子交 往中是积极发动者、维持者、促进者。例如,新生儿有一种微笑反射,这是由身体内部的舒适状态引起的 无条件反射。当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在母亲怀中莞尔一笑时,母亲怎能不为之感动,怜爱之情怎能不油然而 生呢?当然,严格说起来,这些本能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交往。交往是交往双方的协同活动,包括沟通信息、 相互作用、相互理解、建立感情联结等内容。而新生儿根本
精选
.
不理解自身行为的含义,也不能对成人发出的 交往信息作出应答。所以还没有形成交往行为,但这些本能反应在母子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婴儿交往 行为的基础。 新生儿末期开始出现明显的交往行为,我们称之为“天真活跃反应”,即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视野 中时,婴儿马上停止活动,能与成人进行“眼睛对话”,即片刻的目光交流,并会微笑,手舞足蹈(这是 一种条件反射,成人的脸成为引起舒适感的刺激物)。成人往往将其看作是婴儿发出的交往信号,同时给 予回应。 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主动与成人交往。当母亲不在时,儿童已能自觉地发出各种信号呼唤成人,其中 最常用的手段是哭。这时,儿童的啼哭并非因饥饿或身体不适,只因无人理睬,妈妈只要把脸凑过来和他 讲话,哭声就停止了。 半岁到一岁,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交往的行为更复杂,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二)婴儿认知情感的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准备
婴儿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力,这种潜力是在与成人交往中被引发出来的。其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 也是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是感知觉。另一种出现较早,对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的心理现象就是情感。 儿童先天具有与生理需要相联的情绪反应。 新生儿末期, 开始出现与交往等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 从此, 儿童情感逐渐分化和复杂起来。同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语言逐渐发展起来。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往往是 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语言首先是作为交往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工具而出现的。 总之,婴儿期是心理初步发展的时期,因而也是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的时期。
三、婴儿的教育
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母与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是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的重要条件。父母们必须细心,尽快了解孩子生理活动的规律,学会分辨 他们用不同的哭声表达的不同要求,及时满足他们。因为保持婴儿良好情绪状态是婴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和接受教育的基础。 2.多和孩子交往 成人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就不理他们,要和孩子面对面地讲话。成人的笑脸和温柔的声音会使孩子愉 快,并能促进其视觉、听觉的发展,提高与人交往和说话的积极性。 3.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 要多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依次发展各种动作,尤其要注意发展“爬”的动作。现在不少孩子不经 过爬就会走,这对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同时,要提供机会发展婴儿手的动作。 4.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儿年龄小,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生活实践中,成人如果坚持赞许好的行为,抑制不好的 行为,儿童逐渐就会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父母的行为态度会对 婴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
1~3 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 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 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
一、动作的发展
1~3 岁的儿童和 1 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其中明显的成就是学会独立 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1.身体动作 1 岁左右, 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 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①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