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题01 下载本文

41

异端。

48、“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是谁提出的?这种观念的产生,表明此时期开始孕育出什么样的思想了?

49、“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又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是谁提出的?表达了什么观念? 50、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表现了李贽哪方面的态度?

这句话表现出李贽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的态度。 51、 得分

五、论述题(每1小题30分,共30分)本大题共3个小题,

只选一题作答,如果做两个题或三个题都答,则以第1个题计分。

1、你是怎么理解《尚书·禹贡》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句话的?《尚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2、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我们主要是从哪几个方

41

42

面把其区别开来的?

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这主要反映为:在天人关系上,更重视人文研究和人的道德的修养,而对天(包括物质自然的宇宙)的探索相对薄弱,与西方文化重视自然知识的钻研大异其趣。在群己关系上,强调群体利益和存在,主张个人服务和服从于群体。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尚同”,法家的“无私”,佛教的“普渡众生”等都反映了这一点。在义利关系上,持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态度。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舍生取义而决不见利忘义。在理欲关系上,倡导存理灭欲,理性优先的原则。仅这些独特的价值观念,就可以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文化区别开来。 3、你是怎么理解儒家学说中的“大同”与“小康”社会的?

4、请从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其一是,肯定“民”的地位与作用。“天道远,人道迩”,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顺天受命”转到“敬德保民”,再进而转向“为政为德”,所谓“人无于天监,当监于民”。其二是,认识到君依赖于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将其概括为著名的君舟民水、亦载亦覆之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其三是,在前两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框架。为了防止“覆舟”,必须“取民有制”,“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视民如子”,实行“仁政”“王道”。

由“重民轻神”和“民贵君轻”这两个命题民构成的民本主义,不仅流播战国时期,而且泽及后世,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秦以降,

42

43

华夏民族中虽有宗教流行,却始终未曾陷入全局性的宗教迷狂,与“重民轻神”传统不无关系。自秦汉起专制君权日趋强化,而能够与之对应,成为一种平衡力量的经典观念则是“君轻民贵”。

随着儒家思想的国家化、政治化,民本思想也成为历代立国治邦的基本国策。凡中国历史上相对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之时,除是综合国性的社会因素促成外,民本主义中的“轻刑薄税”、“制民之广”等训言的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要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观念大不相同。它是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前提下的民主,即在尊君前提下的重民。尊君与重民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体双翼。

5、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你怎么来理解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请以此为出发点来孔子的思想。

6、说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郡县的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7、简论秦帝国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政策。 8、简论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

9、试论汉帝国对大一统文化的整合策略与形式。 10、试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11、你对中国古时候历代修筑长城是怎么评价的?说出理由。 12、从文化角度论述杨坚建立隋朝是历史的选择。

13、试论述唐朝的中国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因。

唐朝的中国成为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原因主要是有:一是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项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43

44

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东方文化的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二是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远夷”不歧视。唐太宗认为自己对华夷是一视同仁的。这种开明的对外政策,不仅在唐朝有少数民族官员,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三是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是采取“开放”政策。这是积极主动的文化政策,它采纳、吸收有益的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唐朝坚信“盛世无忌”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吸收、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功能,而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即使如博大精深、徒众广多的佛教,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下,也中国化了。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使中华古代文明达到了一外新的高峰。

14、请先说出九品官人法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习惯称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 ,为了拉拢士族,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其主要内容为:以著姓世族且在中央任官者为各州郡中正、大中正,

44

45

使其执掌搜荐人才之事,以帮助中央政府诠选官员。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其实施的方法有:通过察举制、试经(考试五经)、赐官、赐爵与袭爵、中正制度五种方法获得资品以后,就算有了做官的资格。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原则上是获得一品资品,就可以做需要一品人才做的官,二品资品做二品人才做的官。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往往随之变动。 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因而九品官人法等于承认了世家大族有作官的特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