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邵县龙溪铺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组

【课题简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那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而无法亲自照顾,这样的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我校582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272人,约占学生总数的46.7%。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2007年3月学校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本年教育局批准申请立项,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9月开展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方法与对策。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被推荐为新邵县示范家长学校,课题组相关科研论文多人次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龙溪铺镇地处边远山区,这种现象更严重。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2、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据调查,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3、行为上存有偏差: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

.. ..

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课题研究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2、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3、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研究重点:

在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研究,核心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在学校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1、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2、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①、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②、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教师关爱、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等因素) 3、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

研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研究,核心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从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方法、策略。 2、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确定了我校272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11个班级当中。 五、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准备阶段(2007.3—2007.7)

学习有关理论资料,收集、调查有关留守学生的各种正面、负面的报道,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2、调查统计阶段(2007.8—2007.12)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表1: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

班 级 一1班 一2班 儿童总与母亲在所占比与父亲在所占比数 18 21 一起 3 8 率 16.67 38.1 一起 0 2 率 0 9.52 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 15 11 所占比率 83.33 52.38 与叔叔伯伯在一起 0 0 所占比与其他亲戚在所占比率 0 0 一起 0 0 率 0 0 .. ..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合计 28 12 37 29 33 18 27 26 23 272 10 0 12 5 13 7 7 8 5 78 35.71 0 32.43 17.24 39.39 38.89 25.93 30.77 21.74 28.68 5 0 4 3 1 2 0 1 2 20 17.86 0 10.81 10.34 3.03 11.11 0 3.85 8.7 7.37 10 12 10 16 18 7 18 17 15 149 35.71 100 27.03 55.17 54.55 38.89 66.67 65.38 65.22 54.78 3 0 8 3 1 1 2 0 1 19 10.71 0 21.62 10.34 3.03 5.56 7.41 0 4.35 6.99 0 0 3 2 0 1 0 0 0 6 0 0 8.11 6.9 0 5.56 0 0 0 2.21 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36.05%,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7.37%,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54.78%,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9.2%,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表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况 班 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 留守儿童 与父母半年 所占比 与父母一年 所占比没去过父母工所占比与父母电话联 所占比 非常想念所占比总数 18 见面一次 0 例% 0 见面一次 18 例% 100 作地的 15 例 % 83 系较少的 9 例% 50 父母的 18 例 % 100 21 0 0 21 100 15 71 5 24 21 100 28 10 36 5 18 3 11 10 36 14 50 12 37 2 6 17 16 10 10 83 27 12 12 100 32 6 3 50 8 12 6 100 16 .. ..

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合计 29 11 38 18 62 14 48 19 66 27 93 33 5 15 25 76 22 67 0 0 0 0 18 8 44 13 72 18 100 10 56 18 100 27 8 30 19 70 0 0 20 74 27 100 26 13 50 13 50 12 46 10 38 26 100 23 272 11 74 48 27 12 164 52 60 10 133 43 49 13 105 57 39 23 192 100 71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一次见面的为27%,一年一次见面的为60%。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表3:父母外出对留守孩子的影响(%) 外出必要性 所占比例 对父母外出希望 所占比例 和父母沟通情况 所占比例 心理委屈倾诉 所占比例 烦恼来源 所占比例 没必要 必须 无所谓 30.5 33.5 36 希望 不希望 无所谓 18.4 77.6 4 正常 很少 无法沟通 48.9 47.4 3.7 父母 老师 同学 无处 43.4 20.2 15.8 4.8 家庭 同学 老师 学习 47.4 13.2 7 32.7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 ..

不全的。

(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②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③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及格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读好读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 (二)教育研究阶段:(2008.1—2009.12)

针对调查情况,对学生的表现、活动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尝试有效教育方式,形成经验总结。

1、精心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有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后跟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更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桀骜不驯,有的知书达理;有的寡言少语,有的性情奔放;有的家有万贯,有的一贫如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根据我校要求,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详细登记,然后分门别类,建立个人档案,不时翻阅,做到了若指掌。为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症下药,进行心灵的沟通。部分留守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关键之处在于因人而宜,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进行心灵的沟通,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