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最全面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复习题

主要内容:古希腊音乐的主要形式、音乐理论,古罗马音乐的发展及其基督教音乐的产生。

复习提示:本章节涉及到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源头,因此,复习者除了要掌握该时期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了解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源头,该时期的音乐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而言有何意义。

第一节 古希腊音乐

一、简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希腊是西方最早的文明古国,约从公元前8世纪城邦制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侵占为止。从目前仅有的一些历史遗物、资料和考古发掘中,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时期是单声部音乐时期,旋律的构成通常是自然音或自然音与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的混合。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艺术形式出现。歌唱有时带有伴奏,用字母记谱。音乐主要伴随着以下几种形式而出现:

1、伴随着对神的祭祀仪式而出现:如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节庆中,人们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伴随着祭祀仪式,还举行载歌载舞的音乐庆典。

2、伴随着诗歌的吟诵而出现:如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3、伴随着悲剧的表演而出现:如三大悲剧作家和他们的悲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二、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形式和代表作家?

1、含义:在古希腊的艺术中,悲剧(tragedy)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体裁。悲剧一词在希腊文中为“山羊之歌”的意思,与酒神相关。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一位象征着放纵、狂野、享受的神,悲剧的起源就是从对这位酒神的敬仰开始的。在为酒神举行的庆典中,人们要唱酒神颂歌。相传在酒神身边,有一位半人半羊的随从,因此,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就会身披羊皮,戴着羊角和羊胡须,扮成酒神的随从载歌载舞。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悲剧的演出,演员取代了祭司,叙述的故事也逐渐从对酒神的赞美,扩展到古希腊其它神话题材。

2、形式:悲剧主要由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其中音乐部分有合唱、独唱,并由阿夫洛斯管和基塔拉琴伴奏。悲剧演出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曲、戏剧场面、退场四部分。 3、代表作家

1) 埃斯库罗斯(Aeschyios,约前525~前465),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等。 (2) 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约前497~前406),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 (3)欧里庇得斯(Euripkdes,约前484~前406),代表作品:《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等

三、“和谐论”是由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和谐论”是由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50年)提出的,他是第一个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解释音乐现象的人。古希腊人崇尚宇宙,因此对天文关注较多,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和天体的运动存在相似性,并且提出了“和谐论”,这个理论对西方后来的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观点如下:

1、以弦长为基础产生音阶中的音程关系,当弦长比为2:1时,两音的音程关系为八度;当弦长比为4:3时,两音为四度关系;当弦长比为3:2时,两音为五度关系。

2、只有四、五、八度才是和谐的音程,其余的音程都是不和谐音程。 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能净化心灵、使人从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提出,音乐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教育方面,它对人能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而不是在享受或娱乐方面,要警惕不适度的音乐对人的“腐蚀”。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第八章中也谈到,音乐的道德作用和教育作用尤为重要,音乐的教育作用比它产生的愉悦作用更重要。

在古希腊的理论家看来,音乐具有伦理价值的取向,这充分反映在他们对调式作用的认识上。他们认为,不同的调式联系着不同的情感。例如,多利亚调式可以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弗里几亚调式则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而副弗里几亚调式容易使人丧失意志。但要注意,该时期对调式的评价并非由纯粹的审美体验所得,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音乐美学问题(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社会学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里能找到西方音乐思想最早的答案。

五、何谓“四音音列”和“完整音列体系”,它们是由谁提出的?

“四音音列”是由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os,约公元前354-公元前300)提出的。他所著的《和谐的要素》一书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核心的内容是四音音列,有关旋律、音阶、调式等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四音音列是指由两个音构成四度框架,另两个音在这个框架内作不固定的灵活变动,从而形成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它们是: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和微分音音列。

若干个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提出了两套完整体系:大完整音列体系(great perfect system)和小完整音列体系(lesser perfect system)。 六、古希腊的“四音音列”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总结出四音音列音阶体系和它们的变体形式,以当时古希腊几个重要部落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分别是:多里亚(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利底亚(Lydian),在变体形式中以前缀 “hypo”表示“副”或者“下”的含义,以前缀 “mixo”表示“混合”的含义。 1、古希腊四音音列调式: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

2、结合两个相同性质(相同音程结构)的四音音列,便组成了一个八度音阶(除混合利底亚外): 多里亚(Dorian): mi re do si - la sol fa mi 弗里几亚(Phrygian): re do si la - sol fa mi re 利底亚(Lydian): do si la sol- fa mi re do 混合利底亚(Mixolydian): si la sol fa - mi re do si 3、把上述音阶移位,便产生了四种变体:

下多里亚(Hypodorian): la sol fa mi - re do si la 下弗里几亚(Hypophrygian): sol fa mi re - do si la sol 下利底亚(Hypolydian): fa mi re do - si la sol fa 下混合利底亚(Hypo-Mixo-Lydian): mi re do si - la sol fa mi

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古希腊的四音音列的音阶形式,不同于我们现在的音阶含义,它开始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来表示乐器的弦,或是演奏者按音的音位,后来在发展中才逐渐形成音阶形式和调式理论。二是“下混合利底亚”与“多里亚”结构完全相同。 七、古希腊时期主要乐器有哪些?

古希腊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其中弦乐器的代表是里拉(lyre),管乐器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1、里拉: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其中较重要的有基萨拉琴(kithara)。它们音色柔和,是为歌唱伴奏的乐器。里拉的使用常常与颂扬阿波罗有关。

2、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声音有穿透力,洪亮坚硬,具有狂放野性的力量,是狂欢和悲剧中使用的乐器。敬奉酒神时使用的就是这件乐器。 第二节 古罗马音乐

八、为什么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古罗马包括三个时期:罗马部落时期(前753年-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前27)以及罗马帝国时期(前27-475年)。但是,通常所讲的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是指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文化中心西移到罗马之后的音乐时期。 1、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继承者,是因为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贪图物质享受,在政治上有建树,他们征服了古希腊,同时也继承了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

2、说古罗马是古希腊音乐财富的发展者,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音乐传统的同时,又发展了一些音乐形式,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享乐性两方面:

(1)实用性:由于征战的需要,军乐得到了发展。在军乐中,大音量的铜管乐器使用得很普遍,如大号(tuba)等。在一些大排场的表演中,乐队甚至会达到百余件管乐器编制。

(2)享乐性:古罗马人在观看角斗时,常常用一种水压风琴(hydraulis)作伴奏,它是最早的管风琴,音量大,可增加角斗气氛。

九、古罗马时期基督教音乐的简况?

基督教产生于中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在古罗马最初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传教,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米兰赦令》,从此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在罗马和米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堂中的精髓——赞美诗和圣歌,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影响,基督教要求人们以一种虔诚、肃穆的方式敬仰他们的主——耶稣,因而世俗的娱乐性音乐遭到排斥,古时隆重的节日、庆典、婚庆中的音乐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庄严、肃穆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了主体。当时的音乐在许多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以及叙利亚等东方宗教音乐的特征。 476年古罗马灭亡后,基督教文化被继承下来,我们可以从中世纪文明中看到,人们对彼岸幸福的憧憬在圣咏中得以继续,始于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音乐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为后世西方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十、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对西方音乐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1、古希腊音乐是孕育西方音乐的源头。

2、古希腊艺术中所提倡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悲剧”),为后世歌剧、舞剧等综合艺术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蓝本。

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音乐思想奠定了音乐美学发展的基础。

4、古希腊时期创立的音乐理论成为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西方音乐的主体正是在“和谐论”的影响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创立的各种调式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调式的前身。

5、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 “米兰赦令”,使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西方基督教音乐文化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西方音乐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中世纪音乐复习题

主要内容:教会音乐的发展、复调音乐的兴起、世俗音乐的产生、中世纪的乐器、器乐和“新艺术”时期。

复习提示:由于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教会音乐在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格里高利圣咏,可以说中世纪音乐是围绕着格里高利圣咏的产生、装饰、扩展而发展的。因此,在这一章节的复习过程中,读者应理清思路,抓住线索,同时要注意前后兼顾,融会贯通。如能整理出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线索,复习效果更佳。 第一节 教会音乐的发展 一、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有哪些?

发展初期的教会音乐在各地都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使用的语言、礼仪也不尽相同。圣歌部分主要有以下五种:

1、拜占庭圣咏(Byzantine chant):约公元390年后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派别,全盛期大约是六世纪至九世纪,音乐上常用圣咏形式。它对各种平歌都有影响,后来成为希腊正教的音乐。

2、安布罗斯圣咏(Ambrosian chant):因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而得名,其旋律和歌词与格里高利圣歌相似,在风格上可分为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

3、法国圣咏(Gullican chant):它产生于5世纪的法国,至7世纪达到盛期,8世纪时查理曼大帝引进格里高利圣咏后开始衰落,没有继续发展。

4、摩差拉比圣咏(Mozarabic chant):约于6世纪开始,是西班牙本土的圣歌。8世纪时,西班牙礼仪开始倾向罗马礼仪。1805年西班牙正式决定以罗马礼仪取代传统性礼仪,这种圣歌便消失了。

5、塞尔特圣咏(Celtic chant):曾在爱尔兰、不列颠等地盛行,由于爱尔兰修道院的修士们爱好旅行,使歌曲不易保存,它于7世纪左右消失。

二、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antus)的含义、形成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1、含义:格里高利圣咏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 590-604)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Cantus Planus, Plainchant)。

2、形成: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塞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

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士一带形成的。公元754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下令废除原有的高卢礼仪和圣咏,以罗马圣咏取而代之,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继位后,于789年颁布法令,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一体化变革,形成了以罗马传统为基础,融合高卢因素的礼拜式和圣咏,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和主体部分,并且得到了推广和传播,最终又传回罗马。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整个诞生过程。

3、功能:格里高利圣咏主要运用在基督教教仪活动中。基督教的教仪分成日课(Daily Offices)和弥撒(Mass)两大类。 (1)日课(Daily Offices)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不同时辰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2)弥撒(Mass)是天主教会在星期日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里举行的仪式。弥撒仪式为纪念耶稣受难而设立,它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礼拜仪式。 三、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宗教礼拜,一般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无明显的节拍特征,建立在教会调式基础上。它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干扰为前提。 2、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

3、礼拜仪式中的咏唱分为两类:一是诵经祈祷,这是一种半念半唱的朗诵形式,旋律平淡;二是礼拜歌曲,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圣咏歌曲,它旋律性强,风格肃穆神圣,按照圣咏与歌词的搭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四大类: (1)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字对一音,音域一般较窄。

(2)圣咏式(psalmodic style):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

(3)音团式或纽姆式(neumatic style):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中常使用的方式,旋律比音节式流动。 (4)花唱式(melismatic):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alleluia)中。 四、格里高利圣咏中的教会调式是怎样构成的,其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照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根据这些因素排列出四种调式音阶,以此作为正调式,同时,以每个正调式结束音的下方四度音作为副调的始音,这样,在11世纪就基本确定了教会调式的八种形态:

第一正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第一副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第二正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第二副调式:si do re mi fa sol la si 第三正调式:fa sol la si do re mi fa 第三副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第四正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第四副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1547年,音乐理论家亨利·罗利斯(Heirnich Loris 别名 Glareanus,1488-1563)又提出了“爱奥尼亚”(aeolian)和“伊奥尼亚”(ionian) 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副调式,与前面八个调式合为十二个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了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

第五正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第五副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第六正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第六副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五、什么是伪音(Musica Ficta)?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唱成bb,把f唱成#f,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六、简说纽姆谱(neumes)?

纽姆谱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当时,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被称为“纽姆谱”。如“·”表示一个较低的音;“/”表示一个较高的音;“ ”表示先高后低的两个音;“ ”表示先低后高的两个音;“ ”表示逐渐由低至高的三个音;“ ”表示由低而高再回到低音的三个音,如此等等。但是,纽姆谱也有缺点,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忆起旋律,标明音高的大致趋势,不能起到精确的读谱作用。 七、圭多在音乐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1、四线谱:大约在10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音。

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六声音阶: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和唱名如下:

全音 全音 半音 全音 全音

ut re mi fa sol la

从G、C、F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F六声音阶必须将B降低半音。不同高度的六声音阶都采用相同的六个唱名,实际上这就是现在首调唱名法的由来。

3、“圭多手”(Guidonian hand):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从音符G到e1的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八、什么是有量记谱法(mensural notation)?

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在《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标明音的长短的设想,促成了“有量乐谱”的产生。“有量乐谱”使纽姆谱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出现了长短不同的四种黑头音符,即长方形的倍长音符()、旗形的长音符( )、方形的短音符( )、菱形的倍短音符( )。15世纪时,线谱逐步定型为五线谱,并变黑符头为白符头( 、 、 、 ),增加了三种有符杆和符尾的短音符:小音符()、倍小音符( )和微音符(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五线谱的 、 、 、 就是由这些音符的形式转换而来。

至于节奏和节拍的问题,需注意12世纪时出现的小节记谱法。在宗教观念中,“三”被看做一个完美的数字,因此,三拍子是唯一能被接受的,直到14世纪中期,二拍子才在记谱法和音乐理论中出现。 九、格里高利圣咏继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9世纪时,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进行了统一,格里高利圣咏被确立为一种规范的礼拜音乐,并出现了对礼拜圣咏进行扩展的发展趋势。这种扩展一方面是人们对原圣咏进行进一步修饰和雕琢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追求变化的渴望。因此,在9世纪后的礼仪音乐中,我们看到了几种发展形式,它们表现为两种大的发展倾向,一是横向的扩展,二是复调的发展。其中,格里高利圣咏的横向发展形式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

1、附加段(trope):即在格里高利圣咏原有的基础上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

2、继叙咏(sequence):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所以也有“哈利路亚”的附加段之称,最后脱离了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3、宗教剧(latin drama):宗教剧是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的。宗教剧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来教皇从1210年开始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表演宗教剧。 第二节 复调音乐的兴起

十、“奥尔加农”(Organum)形成的原因、时间和地点?

9世纪后,格里高利圣咏中出现了“附加段”和“继叙咏”等形式,它们的意义不在于单纯地对圣咏进行修饰和扩展,而在于打破了圣咏音乐固有的模式,这个划时代的举措表明封闭的圣咏音乐是可以扩张发展的。为了追求和谐的声音,9世纪时在法国北部的教会学校里,人们把格里高利圣咏作为定旋律,在它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一条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旋律,与它作对应,从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就产生了,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被人们称为“奥尔加农”。 十一、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1、奥尔加农的发展

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9-14世纪,奥尔加农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以及狄斯康特。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在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完全平行于它的声部,通常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方式平行,这个声部被称为奥尔加农声部,而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modified paralle organum):

从11世纪开始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它同样也是以圣咏的旋律为基础,不同的是,附加声部与圣咏从同音开始,然后进行斜向运动,达到四度之后开始平行运动,最后又通过斜向运动汇入同音。 (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free orga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