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作者:黄海峰 白瑞华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1期
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太原市绿色转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山西省进行绿色转型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的结论,并提出了深化煤炭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三条转型建议。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转型 生态足迹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并将继续做出巨大贡献和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甚至枯竭,我国资源型城市目前正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据调查,我国近8000座国有矿山中,目前大部分运行困难,发展后劲不足,而固体矿产类问题尤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矿山的2/3已进入中晚期阶段,440座矿山面临闭坑威胁。47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各种社会矛盾迸发,严重影响了这些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资源型城市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过程,进入了寻求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经济转型发展期。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成为持续引起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太原市绿色转型进行分析。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 (一)生态足迹模型
按照各类土地用途对生态生产性土地进行划分后,需要分别对各种土地产品的消费情况进行计算,资源消费的足迹采用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其中EFi代表第i种资源消费的足迹;Ci代表第i种资源的总消费量;Yaverage代表第i种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
该地区的总生态足迹是各类资源消费生态足迹的总和,其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其中EF代表总生态足迹;N代表人口数;ef代表人均生态足迹;n代表消费资源项目数;i代表资源类型;Ci代表第i种资源的总消费量;Pi代表第i种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γ代表均衡因子。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
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分为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来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对生态足迹生物资源账户进行计算
根据生态足迹公式的要求,采集太原市2006年至2010年的各类生物资源账户消费量,把收集来的数据以及全球平均产量带入生态足迹公式,可以计算太原市每一类生物资源账户的生态足迹。
2、对生态足迹能源账户进行计算
选择太原市煤炭、焦炭、石油制品、电力几种能源对太原市的能源消费账户进行分析,收集2006—2010年太原市这几种能源消耗量数据,同理生物资源账户的计算,可以得到2006—2010年太原市能源账户项目消费产生的人均生态足迹情况。加总同类土地类型项目,再乘以这类土地的均衡因子,可以得到这类土地的人均生态足迹之和,再乘以这一年的人口数量可计算出该年的总生态足迹。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太原市2006—2010年间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
3、对2006—2010年太原市生态足迹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
由表2可知,2006—2010年太原市生态足迹总量总体上较平稳,2007、2008年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太原市政府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加上公民环保、低碳意识的增强,2009、2010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三)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一个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类生态承载力(EC)=某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产量因子×均衡因子
产量因子是通过把各区域的某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除以全国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得到的。不同区域间由于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差异,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需要通过产量因子进行转换。
1、根据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收集太原市2006—2010年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进行考察。
2、把收集来的数据带入公式,每年的数据分别乘以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即可得出太原市2006—2010年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见表3)。
由上表可看出,2006到2010年,太原市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00.42万公顷下降到2010年的79.60万公顷,以每年5.98%的速度下降。 (四)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状况,通常采用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计算方法如下: ER或ED=EC-EF
式中:ER为生态盈余;ED为生态赤字;EC为生态承载力;EF为生态足迹。
以2006年为例,太原市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为100.42万公顷,而其生态足迹为4799.91万公顷,生态足迹远远高于其生态承载力。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山西省2006—2010年的环境压力状况计算分析发现,山西省的环境压力已经非常大,生态足迹远高于生态承载力水平,产生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山西省进行绿色转型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并且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本文根据山西省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的政策趋势,提出以下几条转型建议: (一)深化煤炭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政策扶持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山西是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品种多质量高,而且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相比其它行业都很高,所以该行业有不可替代的资源禀赋优势。2010年12月,山西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成为首批获综改区的省份。与此同时,“十二五”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增长期,以及国家政策对绿色转型项目的支持都为山西省进行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实施一体化战略,形成较为完整的煤炭产业链。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煤种较齐全,但优质资源较少。煤炭企业应按自身的煤种和煤质特点,根据煤炭产品的市场因素,结合自身的技术因素以及运输条件,延伸适合自身的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既是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实现“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重要手段。山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加上面临“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和“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的大好形势,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首先要加快旅游产品调整。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业,是买方市场,是消费者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和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更多的考虑消费者的切身感受。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不但要求能给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吸引物,还要满足消费者参与体验、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等要求,从衣食住行全方面解决问题。由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破除旅游投融资“瓶颈”。山西省有明显的资本优势,再加上煤炭企业改革重组,很多转型煤炭企业为山西旅游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