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下载本文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高考展望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根据有关的资源和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使用和分析的能力,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防治对策。从而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

3.通过对人类的清洁生产、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具体案例分析,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考点透析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环境问题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在不同的地区各有差异,在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类在四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都各有不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最终达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增长是物质增长的简称。常用于生产、财富、人口和消费的增长。人类活动正是陷入了一系列增长的旋涡而难以控制。这些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但人类正是在追求这些增长时,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其最终结果是生态破坏,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发展则与增长不同,它的含义更丰富,指标更综合。发展观的含义除包括产品的种类、生产技术和方法、就业状况、贫富差异等。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的发展观。现代的发展观的含义有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讲就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倡导精神和文化追求等。发展不是不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社会进步的全面性、持续性。所以发展需要人的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也需要国际间相互援助和国际新秩序的确立。 4、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滥垦草地,非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等 生物资源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 森林面积不断减水资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 地下水位下降,矿产资源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矿产资源浪费以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而丧失良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 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碱化 至枯竭,污染环境

三、精典回放

例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A项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合理开采并综合利用;B项为可再生资源,加大加快开采力度可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就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项违背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D项符合可待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答案】 D

例2.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回答2—4 2.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3.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解析】2.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而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等。

3.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问题。 4.“西气东输”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就是满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需求,改变能源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 2.B 3.D 4.B

例3.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和图1(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并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土地退化过程 干旱地区 起主要作用的外力 湿润地区 气候变化 地表疏松的 干旱与大风 沙质沉积物 季节同步 易受侵蚀的地 面组成物质 土地退化 图1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1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 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解析】(1)干旱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受锋面影响较大,多暴雨。

(2)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对植被的破坏,地表缺乏保护而使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会导致土壤沙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3)“退耕”显然有助于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有助于农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案】(1)答案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