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
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 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
\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
公式中的\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
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
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 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下面再举例说明。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