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下载本文

6.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此题不背,只作了解)

①澳大利亚大陆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

②长期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环境相对单一,生物进化缓慢。

7. 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特别是煤、铁矿的出口居世界

重要地位。所以被称为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

8.服务业业已大大超过 工矿 业和 畜牧 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9. 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 东南沿海 地区和 巴西 相似。首都 堪培拉, 悉尼 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墨尔本 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10. 南回归 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澳大利亚位于热带和 南温 带。 热带草原气候和 热带沙漠 气候分布最广。(这一点与 非 洲相同)

第九章 西半球上的国家 美国

1.美国人口超过 3 亿,仅次于 中国 、 印度 。 印第安 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

2、主要是白种人,占84%,其次为 黑种人和亚洲的黄种人。在 旧金山 、 纽约 和洛杉矶 有华人聚居的唐人街。

3.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 美利坚 民族。

4. 美国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 阿拉斯加 州、 夏威夷 州。主体部分位于 北温 带,阿拉斯加州北部位于 北寒带 带,夏威夷州主要位于 热 带,属于 大洋 洲。 5. 美国处于 太平 洋和 大西 洋之间,阿拉斯加北临 北冰 洋,所以美国是濒临三大洋,地跨 3 个温度带的国家。美国还地跨 北美 洲和 大洋 洲两大洲。

6.美国地形分三部分,呈现南北纵列分布,西部 高山 ,中部 平原 ,东部 低山 。具体地说,西部是 落基 山脉,中部是 中央 平原,东部是 阿巴拉契亚山脉 山脉。 与美国相似,地形分西中东三部分的还有 澳大利亚 。

7.上图为美国地形图,读图填空:

⑴美国本土西临A 太平 洋,东临C 大西 洋,南临B 墨西哥 湾。 北面的邻国是D 加拿大 ,南邻E 墨西哥 。 ⑵美国的地形区:F 落基 山,属于纵贯南北美洲的 科迪勒拉 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山系);G 中央 平原,H 阿巴拉契亚 山脉。

9

⑶美国与加拿大的界湖是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①苏必利尔湖(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内陆湖)。 ⑷世界第四长河② 密西西比 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 尼罗 河,南美洲的 亚马孙 河,中国的 长江 。 ⑸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③ 纽约 ,首都④ 华盛顿 , 南部最大城市⑤ 休斯顿,中部最大城市⑥ 芝加哥,西部城市⑦ 洛杉矶, ⑧ 旧金山 东南的硅谷是美国最早、规模最大的 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⑹③④⑥所在的工业区是 东北 工业区,⑤所在的工业区是 南部工业区,⑦⑧所在的工业区是西部工业区。

8. 美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 专业化 。美国的农业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如:玉米、

大豆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9.读美国农业带图,填空:(此题不背,只作了解)

农业带:②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③ 小麦区 ④ 玉米带

⑤ 乳畜带 ⑥混合农业区 ⑦ 棉花带 影响④农业带的主要因素:

这里是 温 带,地势 平坦 ,土壤 肥沃 ,春夏 气温 较高,适合 玉米的生长。

影响⑤农业带的主要因素:

这里位置 偏北 ,气候 冷湿 ,适宜 牧草 的生长。而且,这里 人口 和 城市 分布密集,因此 畜牧 业非常发达。

10.美国是世界第一 经济 强国,也是世界最大的 资源 消耗国和 废物排放国。 11. 北美地区通用的主要语言是_英语_,拉丁美洲国家通用的主要语言是_西班牙语 12. 美国的人口居世界第__三______位,居__中国______、__印度______之后。 13.下列国家中,北极圈和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国家是( C )

A.加拿大 B.中国 C.美国 D.俄罗斯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 面积 最大、 人口 最多的国家,人口超过一亿。 印第安 人是巴西土著居民。

2.在巴西, 白 种人占一半多,其次是 混血种人。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 混血 种人的社会。 3. 巴西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是 巴西 高原;

世界最大的河流 亚马孙河,最长的河流是发源于于非洲埃及的尼罗河,其次是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其上覆盖着地球面积最大的 热带雨林 。

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水电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 伊泰普 水电站;

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热带经济作物 咖啡 、 甘蔗 、 柑橘 。 巴西是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

4. 巴西主体位于 热 带,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5. 巴西 铁 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 东南部。 6.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界议程>。 7. 热带雨林掠夺式开发的后果:①森林减少.②动植物失去栖息地,数量和种类减少,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③森林资源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增加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

8. 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东部 沿海地区, 圣保罗 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第二大城市 里约热内卢 ,首都 巴西利亚 。

9.巴西人口的分布与 澳大利亚 非常相似,都分布在 东南沿海 地区,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对外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开发历史悠久。

巴西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地方还有:都有丰富的优质的 铁 矿。

10

10.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内陆的巴西利亚,原因是: ①加强对 内地 的开发和管理。

②缩小 沿海 地区城市的规模,避免出现 城市环境化问题。 11.读图填空:

河流① 亚马孙河 ,平原②亚马孙平原

高原③ 巴西高原 ,水电站④ 伊泰普水电站

城市⑤ 巴西利亚 ⑥ 里约热内卢 ⑦ 圣保罗 纬线的名称:A 赤道 B 南回归线 濒临的大洋C 大西洋

12. 广大的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__稀疏___,这是因为这里气候湿热,森林密布,不适于人类居住。

13. 有关巴西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巴西和美国所处的位置差不多,西面濒临太平洋,东面濒临大西洋

B.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国土全部位于南半球 C.巴西东临大西洋,北、西、南与众多国家为邻,是个海陆兼备的

国家

D.巴西就西半球的位置来看,位于西半球,且是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14. 巴西人热衷的民间娱乐活动有: 桑巴舞、 狂欢节 、 足球 。

极地地区

1.下面是北极地区图:

⑴在北极点附近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⑵大洋:① 太平洋 ② 大西洋

③ 北冰洋

大洲:A 北美洲 B 欧洲 C 亚洲 ⑶世界上最大的岛屿D 格陵兰岛 ⑷AC的分界线E 白令 海峡。

2.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指北纬 66.5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 北冰洋 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 亚洲 、 欧洲 和北美洲的部分陆地和岛屿。

3.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指南纬66.5°(即 南回归线 )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 南极 大陆,以及周围的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4. 北极地区终年冰封,降水比南极地区 多 ,但不及南极地区 寒冷 。

5. 南极 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素有“ 冰雪高原 ”之称。此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因此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总结为:严寒、干旱、烈风。 冰山 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

11

6. 企鹅 是南极的象征, 北极熊 是北极的代表。

7. 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 南 方;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 北 方。

8. 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底下埋着丰富的 矿产 ;储存着大量的固体 淡水 资源;栖息着无数的 海洋生物 ;有原始的 自然环境,是宝贵的科考资源。

9.1985年2月14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 长城 站。1989年2月26日,在 南极圈(纬线)以内,南极大陆上建立 中山 站。

10.北极地区的北冰洋沿岸,居住着世界上最北的居民因纽特人,他们属于黄种人。 11. 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南极洲 。

12.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2 月,也就是北半球的 冬 季。 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是暖 季,气温较 高 ,并且是极 昼 ,便于采光。 13. 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8 月,也就是北半球的 夏 季。 14. 为了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对南极的考察和利用只限于D

A.经济目的

B.旅游目的 C.科学利用

D.和平利用

15.读“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纬线上用箭头标明地球自转方向。 (2)在180°经线两侧写明东经和西经。

(3)图中的海洋①___太平洋______,②___大西洋_______,③__印度洋________。

(4)我国两个科学考察站A__长城站____,B__中山站____, A附近的半岛是___南极半岛_______。

(5)A点在B点的__西北________方,C点在B点的___东北_______方。 16.填表题:

范围 主体部分 气候特征 代表动物 极点地球自转方向 周围的大洲(大洋) 最佳考察时间 南极地区 南极圈以北 南极洲 严寒、干旱、烈风 企鹅 顺时针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2月 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南 北冰洋 比南极温暖、湿润、风小 北极熊 逆时针 亚洲、欧洲、北美洲 8月 17.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南极洲 、 北冰洋 。 18.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人口的大洲 南极洲 。 19.世界上唯一没有国家的大洲是 南极洲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