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朱 婷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3期

【摘要】作为培养中学美术师资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已显现出多方面弊端,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只有突出师范性特色,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 课程设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下,作为培养中学美术教师主体的高师美术教育已受到强烈冲击,显现出多方面弊端,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变革发展,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美术师资,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实现美术课程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促进美术教育的繁荣。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提出,高师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显而易见,高师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育美术教育工作者。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一直受到专业美院的影响,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忘记了师范学生最根本的特性——师范性,削弱了对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偏离美术教育的道路,直接危及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明确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端正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为中学输送合格的美术师资。

二、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培养素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素质的高低。现今,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所设置的课程。 1.美术学科本体性知识应适当宽泛

就知识的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一般在高师院校中可以获得,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然而,目前的高师美术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专业美院的影响,基本沿袭专业美院的模式,课程设置专业面过窄,专业课程学时比重过大。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美术专业课程的学时为2402~2442学时,占总学时的88%以上,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比重过于偏大。同时,由于课程设置专业面过窄,学时比重过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基本只专攻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片面化,显然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以下五个内容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习其中的3个模块,才能够取得规定的基本学分。对于目前一个学校基本就只有一两位美术教师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基本能胜任2~3个模块的教学。然而,对照《课程标准》,目前的高师美术课程设置明显过专,深陷于专业美院的培养模式中,学生往往专攻某一方向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难以胜任将来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美术学专业(师范)四年制本科所开设的专业性课程除专业基础课外,另开设有国画、油画、设计、版画四类专业选修课,学生按专业分类进行选修,四年的学习往往就局限在其中某一方向。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将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化。同时,对于体现时代发展的现代多媒体艺术还很少射猎,无论在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中都未见开设有关现代多媒体艺术的课程。因此,必须调整课程设置,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融入现代多媒体艺术,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2.教育类条件性知识严重不足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包括教育与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评价的知识等)和心理学(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心理、知识的结构等)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高师美术教育最根本的特性——师范性就体现在这一类课程中。然现行的高师教育类课程基本仅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俗称“老三门”,教育类课程严重不足。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美术学专业(师范)四年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科中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学分及学时所占比例均低于总学分、总学时的1%,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其份量显得微乎其微。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知识、课程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几乎不见踪迹。

一般而言,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了解目前世界上有影响的课程与教学流派、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技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等。高师美术院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教育类课程及分课程的目标,拓宽教育类课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增开相应课程,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初步掌握教育规律和特点,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3.实践性知识流于形式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从知识方面看,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因为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发展主要是指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目前,高师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中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基本仅教育实习一门,而且学时相对过少,一般仅为10周,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往往流于形式。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为期10周的美术教育实习仅安排在第7个学期,虽然在实习阶段学生能真正接触、熟悉基础美术教育实际,积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然而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又要投入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作中,教育实践经验得不到巩固,很容易遗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美术教育实习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四年中仅安排一次美术教育实习显然是不够的,美术教育实习应在保证时间安排的前提下,妥善合理地分配时段,分别在低年级、高年级中安排美术教育实习,让学生及早、多次接触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实际,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培养内化的职业道德,尝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巩固、强化教育教学实践,以便将来胜任基础美术教育工作。

三、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目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基本可归为理论与技法两类。理论类课程往往采用讲授法,但当实施内容本身就存在争议时,如对于同一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作品学生所获得的感受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此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得到的更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自主构建,方能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的获得美术知识。由于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殊性,技法类课程往往占有较大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