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15、自我中心-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6、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主观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我对事物的感知觉,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 17、里比多-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中携带的心理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为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18、超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9、本我-储藏里比多的结构叫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更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20、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21、操作条件作用-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2、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 23、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 24、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5、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26、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社会文化转会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27、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的强化。 28、工具-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能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 29、组群效应-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30、序列研究-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 31、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
水平。 32、跨文化研究-在一项研究中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 ??????????????????????????????
?????????????????????????????? 养色含津气 粲然有心理 - 2 - 33、文化公平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绘人测验是非言语测验,在测验中较好的排除了文化因素,所以被认为是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 34、隐性遗传-基因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的作用比隐性基因的作用更占主导地位。当一个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结合时,显性基因代表的症状能够表示出来,而隐性基因代表的症状则不能表示出来。很多致病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当两个隐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导致个体发生该病症。 35、伴性遗传-在XY染色体上,由于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很多,因此X染色体上有相当多的基因是不成对的,将这种由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做伴性遗传。 36、多基因遗传-除了眼睛颜色、色盲等特征是单个基因决定的外,个体的绝大多数特征,如身高、智力和气质等特征往往都是有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这种遗传模式称为多基因遗传。 37、异卵双生子-母体一次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那么就会形成双胞胎或多胞胎,这样的双生子称为异卵双生子。 38、同卵双生子-一个受精
卵在早期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完全相同的细胞,分别着床发育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形成的双生子为同卵双生子。 39、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称为低体重儿。 40、髓鞘化-指髓鞘发生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 41、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反射,以物触新生儿的手心,起手指就紧握早产儿甚至可借该反射将身体悬空,这种反射约在4个月后消失。 42、无条件反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未达到完善,但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对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这这是无条件反射。 43、无条件定向反射-新生儿出生后12-24小时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在大声或其他刺激的作用下,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刺激源,并因定向反射而抑制吮吸动作。 44、第二信号系统-将词语称作第二信号,在词语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便是第二信号系统。 45、直觉行动性思维-包含有词的成分但又不能脱离儿童自身动作和对事物的感知觉而进行的思维。 46、模仿性游戏-在前幼儿期当儿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开始自发的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再现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最初的游戏——模仿性游戏。 47、主题游戏-游戏有明确的主题和角色分工,而游戏的情境则是想象的,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 48、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均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现的。 49、平行游戏-指几个儿童在一起游戏,玩相似的玩具,但彼此之间的游戏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交往与合作,这是幼儿初期的游戏特点。 50、积极词汇-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语称作积极词汇。 51、消极词汇-儿童能够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或会说出但理解不正确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52、自我中心言语-一种介于出声的外部言语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53、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它是不出声的默语。 54、LAD-乔姆斯基假设在儿童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化的言语获得区域,称为言语或的装臵,简称LAD。 55、他律道德-在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掌握道德标准,这时期儿童道德意识的特点,是将道德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因此皮亚杰将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称作他律道德。 56、自律道德-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将道德看成是为了最大多数热的利益而达成的共识,因此在适当条件下道德规则是可以更改的。 57、α波和θ波的斗争-皮质上α波越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越多,相互影响越大,所以α波是成熟的标志。θ波越多,表示皮质的控制越弱,所以θ波是不成熟的标志。皮质成熟是α波与θ波斗争的结果,即α波与θ波的斗争。 58、失同步-当神经细胞接受兴奋的传入时,其电活动的频率和振幅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是频率增加而振幅下降,这就是失同步。 59、节律同化-‘阀限’复次光脉冲作用于儿童,引起皮质细胞电活动的频率向光脉冲的频率转化,这种现象叫做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60、中介缺失-指儿童完全不能利用语言这个中介手段来帮助记忆。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 ???????????????????????????????????????????????
????????????? 养色含津气 粲然有心理 - 3 - 61、说出缺失-指儿童虽然不能自发地利用说出的语言帮助记忆,但在成人的提示下进行复述却有助于提高记忆。 62、延迟满足-在实验室中研究自我控制行为,经常采用?延迟满足?实验范式。一般的做法是给儿童一个奖赏物,但要求儿童等一会再打开它。或给儿童两个奖赏物,一个是较吸引人的,需要等待才能得到,另一个是比较差的,不需要等待就能得到。看儿童选择哪种奖赏物,如果选择等待,能够等待多长时间。 63、形式逻辑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矛盾运动性,去片面,静止,抽象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普遍性。 64、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即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达到对事物全面,灵活,抽象具体的认识。 6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主体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元认知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能力不同,它使主体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的能力。 66、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及对个体的整体性认识。 67、自尊感-是自我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自己可以胜任,值得人尊重的自我体验。 68、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自主调节。 69、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提出,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70、同一性弥散-此类青少年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与选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尚没有明确的个人打算。 71、同一性封闭-此类青少年在没有出现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个人选择。 72、同一性延迟-此类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他们的选择或者尚未作出或者界定十分模糊。 73、性别角色-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合 74、青春期-又称思春期,发身期或青春发育期,是指身体生理迅速发展直至成熟的一段时期。 75、青少年期-即广义的青年期,是指个体由童年到成年的过度时期,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个体的发展,即青少年作为童年向成年的过度,不仅以身体
的成熟为基础,更要以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的成熟为先决条件。 76、副性征-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来的性别特征为第二性征,也称副性征。 77、形象思维-指摆脱对情境和自身活动的依赖,依靠头脑中对事物的表象和语言来进行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