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上午河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下载本文

2018年6月3日上午河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一、面试题

(总题数:3,分数:100.00)

1.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新闻故事,一位父亲跪在飞机舱口向机长求情,让其等候患病的孩子及母亲登机,机组不顾塔台指令等候20多分钟才起飞,此举也得到同机乘客的谅解和支持。后来证实此故事为假新闻,相关航空公司对此进行了辟谣。对此,有人认为伪造故事消费善良,有人却认为故事很正能量,即使是假的,也可以宣传一下。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正能量的传播,更需要的是传播真实的故事。新媒体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善良的文章屡见不鲜,而其背后更多的是商业化竞争在作祟,职业规则屈从于受众眼球,为吸引观众眼球,与同行竞争,增加点击率,于是就突破道德底线,对暴力、色情等吸引眼球的事件趋之若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许多既有的原则理念已被淡忘,需要我们去厘清和强调,一些新情况要以新的理念去应对,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当前,自媒体的运用使得传播者门槛降低,人人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人人拥有传播媒介,对新奇性新闻可以随意转载,对所见所闻可以任意发布,伪造故事肆意传播,这样的链条式传播无疑鱼龙混杂,真假难鉴。由于网络化的虚拟性,使得对信源的审核困难,对信息真实性的监管不够,而网络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助推虚假信息泛滥传播,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父亲跪在飞机舱口向机长求情,让其等候患病的孩子及母亲登机这件事,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这件事背后的正能量,但是如果我们肆意地去转载和传播,带来的不是对正能量的传递而是对善良的贩卖,对真实的践踏。新媒体环境中,所有人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的平台加强信息的把关和审核,需要群众提高白身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但是媒介素养毕竟还是属于自律的范畴,在一个参与渠道和参与群体越来越社会化的领域,让专业者生存发展,让不专业者更专业,让故意歪曲事实者被驱逐的最好办法还是法治,因此就需要我们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平台监管,真正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具有价值的内容。 )

关键点 “你怎么看”

“你怎么看”是本题的设问,也表明了本题要测查的要素——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题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讲述了一个网络上流传的父亲向机长求情得到谅解的感人故事;第二,给考生列举了大众对该故事的两种看法。考生在面对这样的命题形式时,要注意对题干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本题主要让考生谈论看法,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给出的看法,全面地进行分析,既要看到这个故事背后反映出的正能量的力量,也要看到当今环境下,新闻真实性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强调的问题。

2.遇到困难,有人说应该知难而上,也有人说应该知难而退。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在我看来,知难而上是一种勇气,知难而退是一种智慧,遇到困难时我会选择做好对困难的评估,分析自身的能力,对待困难既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更要有知难而退的智慧。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倾向于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勇猛精进。毫无疑问,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做出一番事业所必需的。知难而上方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与品格,正所谓人需要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对自己的选择不断地努力,假如我们一直在坚持,但是依旧没有成功,那么放弃原有的选择,开始新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有时愚蠢的坚持反而会适得其反。1947年3月,胡宗南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目的是摧毁中国共产党、政、军指挥中枢,毛泽东在此时选择知难而退,实行战略撤退,他放弃了所有大、中城市,转入内线农村和山区作战。相比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解放区面积锐减将近一半,但就是因为这一次的知难而退,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态势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保存了解放军的有生力量,为后期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知难而退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只有你选择停下来,你才能全神贯注,开动脑筋去想其他办法。

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遇到困难,不仅要做到不慌不乱,要迎难而上,找寻解决困难的办法,提升自己的工作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更要学会合理的放弃,不气馁、不抱怨,另辟蹊径,想必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

关键点1 “困难”

“困难”是本题讨论的核心点,题干中虽然给出了两种相对的观点,但考生也要能够在他们的基础上给出自己关于“困难”的观点,进而让考官眼前一亮。 关键点2“你怎么看”

“你怎么看”是本题的设问,主要通过让考生谈论对“困难”的看法来测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生在分析时,要注意围绕“困难”主题进行展开,必要时,可采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式进行阐述。

3.观察漫画,请以“平衡”为题作一篇演讲。

正确答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衡》。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山成了一块木板的支点,木板两头,一头是一只熊,另一头是一个拿着枪的猎人,此时猎人正在拿枪对准这只熊。如果一开枪熊死了,跌落山崖,随之猎人也会掉人深渊。即便是猎人不开枪,熊的一举一动也关系到猎人的安全。二者间相互的制约,对于熊和猎人他们的生死存亡其实并不掌握在死神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他们白己的手中。我们可以想象,熊和猎人的关系就是我们人与然的关系,那么二者平衡和谐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长期以来,受错误政绩观影响,有的地方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较少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水资源环境为例,坊间用“五十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形容水污染现状。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破坏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我们未来以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取决于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白身,这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法论,蕴含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要实现平衡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第一,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第二,社会公众要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三,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通过各方努力,维护好人与白然的平衡,确保和谐共生的环境。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