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生产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处理路由器的网络连接和软件配

置方面的常见故障。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动员及专业集中实习

我们在2012年12月24日在网络工程实验室参加了实习动员报告

会,指导老师历李老师向我们做了报告,整个实习持续四周,在20周周五提交报告并且进行答辩;实习方向分为三个:一是在李永飞老师的带领下做课程设计;二是在京东翰林做网络工程(H3C)的基础培训(h3cne);最后是培训android程序(汇众教育),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进行校外实习。然后,三个方向的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课程的特色,最后我们填写表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我参加了京东翰林集团的H3C网络培训。

什么是H3C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 致力于IP技术与产品的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2011财年H3C年销售收入14.6亿美元,在中国设有38个分支机构。目前公司有员工48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55%。

H3C不但拥有全线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产品,还在网络安全、IP

存储、IP监控、语音视讯、WLAN、SOHO及软件管理系统等领域稳健成长。据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WLAN市场增长迅速,同时,市场份额也逐渐向少数厂商集中。其中,H3C作为全球领先的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09年中国WLAN市场份额第一的基础上,2010年在行业及运营商市场中的优势继续扩大,综合份额达到了27%,在行业、运营商两类市场中综合排名第一。安全产品中国市场份额跃居首位,IP存储亚太市场份额第一,IP监控技术全球领先,H3C已经从单一网络设备供应商转变为多产品IToIP解决方案供应商。

2.网络综合实训

(1)OSI七层参考模型、TCP/IP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是198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参考模 型。作为一个概念性框架,它是不同制造商的设备和应用软件在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标准。现在此模型已成为计算机间和网络间进行通信的主要结构模型。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网络通信协议的结构都是基于 OSI 模型的。 OSI 将通信过程定义为七层,即将连网计算机间传输信息的任务划分为七个更小、更易于处理的任务组。每一个任务或任务组则被分配到各个 OSI 层。每一层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分配到各层的任务能够独立地执行。这样使得变更其中某层提供的方案时不影响其他层。 各层的具体描述如下:

第七层:应用层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接口 - 用户程式;提供标准服务,比如虚拟终端、文件以及任务的传输和处理; 第六层:表示层掩盖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格式的不同性;指定独立结构的数据传输格式;数据的编码和解码;加密和解密;压缩和解压缩

第五层:会话层管理用户会话和对话;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挂断;报告上一层发生的错误

第四层:传输层管理网络中端到端的信息传送;通过错误纠正和流控制机制提供可靠且有序的数据包传送;提供面向无连接的数据包的传送; 第三层:网络层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根据唯一的网络设备地址路由数据包;提供流和拥塞控制以防止网络资源的损耗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定义操作通信连接的程序;封装数据包为数据帧; 监测和纠正数据包传输错误

第一层:物理层定义通过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的物理方式;作为网络媒介和设备间的接口;定义光学、电气以及机械特性。

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ICP/IP协议族并不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此它不能独立完成

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必须与许多其他的协议协同工作。 各层的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层: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并不定义与ISO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功能。相反,它定义像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ARP)这样的协议,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第二层:网间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本层包含IP协议、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Protocol,ICMP)用来提供网络诊断信息。

第三层:传输层传输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它提供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中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UDP协议(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户数据报服务。

第四层:应用层应用层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和表达层。因特网的应用层协议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传输协议)、Gopher、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elent(远程终端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IRC(因特网中继会话)、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等。

(2)IP子网划分原理

子网划分是通过借用IP地址的若干位主机位来充当子网地址从而将原网络划分为若干子网而实现的。划分子网时,随着子网地址借用主机位数的增多,子网的数目随之增加,而每个子网中的可用主机数逐渐减少。以C类网络为例,原有8位主机位,2的8次方即256个主机地址,默认子网掩码255.255.255.0。借用1位主机位,产生2个子网,每个子网有126个主机地址;借用2位主机位,产生4个子网,每个子网有62个主机地址……每个网中,第一个IP地址(即主机部分全部为0的IP)和最后一个IP(即主机部分全部为1的IP)不能分配给主机使用,所以每个子网的可用IP地址数为总IP地址数量减2;根据子网ID借用的主机位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划分的子网数、

掩码、每个子网主机数. 网络类别 A B C

(3)路由器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方法

路由器是工作在IP协议网络层实现子网之间转发数据的设备。路由器内部可以划分为控制平面和数据通道。在控制平 面上,路由协议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依照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在数据通道上,转发引擎从输入线路接收IP包 后,分析与修改包头,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把数据交换到输出线路上。转发表是根据路由表生成的,其表项和路由表项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转发表的格式和路由表的格式不同,它更适合实现快速查找。

路由协议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动态生成路由表。IP协议把整个网络划分为管理区域,这些管理区域称为自治域,自治域区号实行全网统一管理。这样,路由协议就有域内协议和域间 协议之分。域内路由协议,如OSPF、IS-IS,在路由器间交换管理域内代表网络拓扑结构的链路状态,根据链路状态推导出路由表。域间路由协议相邻节点 交换数据,不能使用多播方式,只能采用指定的点到点连接。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以H3C路由器举例)

首先PC通过console口与路由器的console口连接,进入用户视图。 System-view 进入系统视图 Int E0/0 进入接口视图

Ip address xxxx(IP地址)xxxx(子网掩码) 为接口配置IP地址 Quit 从本视图退到上一级视图

126 16382 1 128.1 192.0.1 126 191.255 223.255.255 65534 254 最大网络数 第一个可用的网络号 最后一个可用的网络号 每个网络中的最大主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