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评分。每小题

12分,共12分) 2

5.\举例说明幼儿个性形成的标志。 答:

进入3岁以后,孩子的个性逐渐开始形成,出现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一般把3~6岁叫做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其标志为以下四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孩子刚出生时,主要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只具备简单的感觉现象,如微弱的视力、听力及嗅觉、味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像、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可以说,3岁前是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逐渐发生的时期,但这时孩子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混乱的。儿童行为中有很多矛盾现象,如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作为人的心理的最主要特征的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非常差,而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成为心理的协调者的过程发生在整个幼儿期。到了幼儿末期,幼儿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计划去活动。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

候,才能说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不论是注意、记忆、思维,还是情感各方面,都是如此。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思维就充分地体现了小孩心理活动

11 / 16

的无目的、受外界情景制约、不稳定的特点。如,一个2岁半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根塑料棍(长度大约为半米)摆弄,听到外面鞭炮声后马上说:

“新娘子。”鞭炮声刺激了她,使地想起了枪炮声,说:

“我有大枪,咚咚??”过了一会儿,无意中塑料管扎到胳膊上,说: “我有大长针,打针。”又过了一会儿,说“拿大棍子打大老虎”,从中可以看出其思维的跳跃性、不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学习、思考,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相对婴儿降低,而受自身控制的水平逐渐增高。这一点从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已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新生儿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气质的不同已十分明显。在能力方面,幼儿的智力的差异及特殊能力也开始显露出来,特别是作为个性特征核心部分的性格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个人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渐趋一致,出现稳定的个人特点。可以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行为观察,对每个幼儿作出比较准确的个性评定。幼儿期的这种差异成为儿童日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有些绝对,但它肯定了幼儿期个性的特点及基础作用。

(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自我意识方面,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及相应的自信心已经表现出差异。如有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退缩;有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有的则自制力差。而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生活,甚至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兴趣、爱好方面,有的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有的对什么都无所谓;有的喜欢昆虫,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则喜欢舞蹈等。兴趣、爱好的不同提供了幼儿的发展好坏和朝那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兴趣性强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2

12 / 16

6.\联系实际说明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 答:

无意想像(不随意想像)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像。幼儿的想像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像。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的想像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像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像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想像的主题往往是从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正因为如此,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像的主题常常雷同。

如果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始前想像活动进行的目标,幼儿园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不知道自己将创造什么形象。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能想像出自己所作产品的意义。比如,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中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

“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 (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像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因此,想像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像的主题容易改变。比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煞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

“这像雨伞吗?”他立刻说: “这是大炮。”

(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13 / 16

由于想像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像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像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了“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显然是一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

(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想像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像进行的过程。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实际听起来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可是,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他们都随着这种零乱的情节进行想像,感到满足。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想像也是如此,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自己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极大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想像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幼儿想像活动的特点。

(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像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2

7.\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

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

答:

14 / 16

一、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这种好奇心则直接影响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却没有这种表现。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玫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他们的朋友多。

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

二、\要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依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有研究认为,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母性敏感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他们把正常医院条件下的母子接触和理想条件下的接触作比较。医院的标准做法是:

出生时让妈妈看一下孩子,10个小时后孩子再在妈妈身边稍留一会儿。然后每隔4小时喂奶一次。理想条件是:

出生后3小时起便有定时的母子(女)接触,在开始3天里,每天另有5小时让妈妈搂抱孩子。结果发现,理想条件下的孩子与妈妈更密切,面对面注视的次数更多,而且,后期依恋关系好。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会造成孩子的“分离焦虑”,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特别是6~8个月后的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这个时

15 / 16

期,正好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所以,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要尽量自己负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1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