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通用)第14课《王选的选择》word教案 下载本文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把握王选的七次重大选择对其艰辛而又成功的一生的非凡意义。

2、鼓励学生在规划人生、设计职业理想时,树立王选那种敢闯“冷门”,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学习王选为国家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献身精神。 3、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王选人生中七次重大的选择与马克思昭示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择业指针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及思考练习题进行自读。

2、理清王选人生中七次重大的选择与马克思昭示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择业指针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课时:3节 教学过程:

第一、二节

一、导入:

王选在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生中,完成了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从而结束了排版印刷“铅与火”的时代,使之进入“光与电”的世纪。

没有什么比抉择更能影响人的前程,没有什么比认识更能影响人的一生;认识甚至更重要,因为它是抉择的前提,是创造前程真正的出发点。王选一生中有许多次重要选择,其中四次在他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王选1937年2月生于上海。他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1956年夏天,在北京大学二年级选择专业的时候。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纯数学,因为“纯数学的光芒可以照耀到一切科技领域”。另一项选择是计算数学,这只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也刚刚开设,连教材都缺乏,可谓冷清而荒凉。

王选就选了这个“冷门”。他后来回忆,其时他注意到,中国1956年1月刚制定的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也说,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重点技术。”1958年,研究计算机的热潮在中国掀起,留校先后在数学系和无线电系任教的王选,成为国内最早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奠基者之一。这项选择决定了他此后一生的走向。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必蕴藏着人生的远大前途。 二、新授:

(一)课文知识:作者简介

王宏甲是长期深入中国新经济最前线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近作《智慧风暴》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两次将《智慧风暴》进行长达60天的长篇连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台和作者收到6百多封听众和读者来信。人民教育出版社请作者缩写的《王选的选择》一文,被收入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 (二)课文分析:1、人物介绍

王选(1937年——2006年)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7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78年至1995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6年在北京病逝。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

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并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2、疏通字词:

国门初开:指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顶天:这里是指世界最先进的。 3、王选的七项选择

第一个抉择 选择专业 第二个抉择 从硬件转向软件

第三个抉择 练习英语听力、找到伴侣 第四个抉择 搞激光排版 第五个抉择 与西方进口产品决战市场 第六个抉择 让年轻人挑重担 第七个抉择 研究所与公司胜利会师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4、整理课文思路,划分层次结构,归纳段意。 本文分为三部分:

(一)(1-6):写王选始于大学的前三次选择。 (二)(7-30):写王选的第4至6次选择

(三)(31-33):写王选的第7次重大抉择,并揭示其重大意义。 5、分析课文: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1-2题

什么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从无到有,变不可能为可能,更是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将前人的成就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个过程的艰难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创新意味着质疑,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打破旧有的思维习惯,走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种创新的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但创新者同时也是欣喜的,因为只有创新才有机会在前人不曾看见的奇峰欣赏到独特的风景。这种创新的快乐不但属于创新者本身,也属于我们这个渴望创新的民族。

更重要的是,创新要允许尝试,更要允许失败。当王选在1976年就尝试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出国外尚无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时,他实际上同样面临成功和失败两种选择。或许当时如果出现失败,就没有了后来的王选。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终会为汉字的照排技术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这也是王选和许多大师在成名成家之后,仍然鼓励后学晚辈们大胆创新,大胆实验,甚至是大胆质疑权威的动力来源。 我们也要思考,离开了王选和王选一样曾经为中国开创崭新事业的大师,我们用什么来打造今天这样一个创新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既为科学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气氛。尤其在科技与生产结合的过程中,眼前利益的诱惑,使得更多的人重视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出利润,甚至购买国外技术移花接木,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大师,也呼唤一个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机制。在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应该培养耐心、信心和恒心,对创新者和创新的学科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或者是政策支持。决策部门更不要拘泥于短暂的利益或是眼前的成果本身。只有更加重视民族自主品牌的开发,重视学科的长远建设,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才能形成一个有益的创新机制。毕竟在这些人中间,可能会走出更多王选,走出我国未来新的大师。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理解和宽容。

在今天的世界上,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这种无法以金钱衡量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着民族的自我实现和国家的良性平衡。正因为有了王选和许多像王选一样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拼搏的人,我们才有信心去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也正是王选并不孤独的理由。

1、作者认为“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机制”是什么?(总结四条)

答案:(1)社会应该培养耐心、信心和恒心,对创新者和创新的学科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或者是政策支持;(2)更加重视民族自主品牌的开发;(3)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4)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 2、王选并不孤独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中国会出现更多的像王选那样的创新人才。

第三节

教学内容:总结归纳课文,完成作业 一、检查复习: 王选有哪七次选择? 二、新授:

(一)再读课文,思考

1、王选七次选择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思考练习一) 略写了前三次,详写了后四次。

因为前三次选择只是王选成功人生中的前奏曲,冲刺科学高峰的奠基石,其深远意义并不显现,所以略写无妨。但后四次重大选择则不仅仅仅是与王选个人,而且是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如:第四次选择,既是王选人生里程碑式的选择,也是在科学领域选择了“顶天”技术,选择了“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五次选择是为国争光,走民族自强之路的选择;第六次选择是甘为人梯,使国家的高新科学后继有人、硕果累累的选择。第七次选择是建立高新技术发展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成功之路的选择。因此,详写这几次选择,便是突出了重点,为突出文章主题服务。 (二)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写王选七次重大选择,讴歌了为国家、为中华名族乃至为全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专家王选。 (三)归纳写作特点

1、取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完成习题一)

2、叙述中融入议论,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

如写了王选的第二次选择之后,有一段议论:“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这好处还不只是在计算机领域,如同阴阳结合分娩出生命,没有‘跨领域’就没有创新。”

又如,在写了王选的第六次重大抉择后的几段议论(第29,30自然段),写了王选第七次重大抉择后的两段议论(文尾两个自然段),都是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为发掘,升华其意义,叙议结合,凸显了王选敢为人先,甘为人梯的高尚品质,更好地表现其大智若愚、淡泊名利、坦诚为人的思想性格。

3、借助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选择,是选择专业。”——表现王选对自己第一次选择的肯定和满意。

“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体现王选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

“我常常发现,我是那些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体现王选有常人难得的敏感和阅读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