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讲,是气的关系。风大是我们的根本依。众生所由转:一切生命活到就是这个风息所转变。
是息既已灭 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 故说众生数
所以这个息假设停了,你就没有命了,死了。所以这个息不是讲来去。它根本的能量。以能持命根:保持我们的命根,维持生命靠它。故说众生数:所以众生有那么多种,就是一个气的变化。
阿那般那念 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 而非真实行
所以这个修出入息法门,练气。阿那就是入气,般那就是出气。我们心心念念与它配合修持。这是以风来做修持方法的境界。虽然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法门,可是这个并不是道,这是一种方便法。
一切所修观 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 次第今当说
他说你得止以后,得定以后,一切所修的观行法门,观想,观心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出入息的根本作用,你还起不来它的真功用。所以在观行当中的差别,要大概、简单的告诉你们。
阿那般那念 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 思慧与修慧
他说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有闻、思、修三种差别。闻是多听多学,是知识的渊博,这是闻。你学了以后要研究思考,光是记忆下来没有用。你要择法,你要去修,去求证,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于是安般念 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 名字为境界
(南师本次讲座原只公开前五讲) 第六讲
孙医师报告:安般不易修啊,这三天我随时随地修安般,总是不能止息。有两个情况;一个是专注出入息,息不止,又不能入定。第二个就是入了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息有没有止?根据经文,息止时应该知道止了。所以这几天没有得到所求的止息。是不是我存着有所得的心,所以不能止息呢?当我回到无所求的心时,安般又自然呼吸,很快进入平时的定境。在这个定境中身体消失了,心神在渺渺冥冥中,这个时候就没有了呼吸的存在,但是不是真的没有呼吸,我也不知道。因为在那个时候,哪能找个念头出来去观察呼吸呢?很多瑜珈士都可以停止呼吸。我知道我要在止息上做功夫。
(师示:这一篇讲的很精彩,他讲实际的经验。)
昨天晚上专注在安般上,忽然头上一片光明,再看一看,看到一座莲花座,座上有一个小小的,像菩萨的人,坐在那里。看了一会儿,自然又化成一片光,很慢很慢的从头顶降下,到心,到小腹,然后消失在小腹里头。是幻?是真?没有好坏之分。真空中没有妙有的话,就成问题了。
师示:我昨天看这个报告。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也就是发觉这个东西对你有用吗?第二个问题是你们真的想修持吗?真的修持很难的,很不简单的。过去要走这个法门,要先专修十二、三年哦。以诸位的情况,不算是专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佛说这个法门是很妙的。演变到后来,现在西藏的密宗,真正走修气、修脉路
线的人,就是这个法门。但是密宗现在也没有人真修持了。密宗修这个法门,所标榜的就是木纳祖师。密勒日巴大约是宋朝这个时代的人。宋朝以后一直到现在,几乎是没有看到。这些所谓的转活佛都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说安般都没有修好还谈转身?等他修好了,不需要转身了。而且上面我已经提到过重要的话,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
孙医师说:这两天很辛苦在修出入息。他认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止息。求止息反而不能得止、不能得定。他所谓的得定,就如刚才李总所讲她的经验,修这个法门对身体转变很好,定境反而没有从前那么清晰。这是一个问题。
定梵文叫做三摩地,中文叫做正受。三摩地有八万四千不同的法门,不同的定境。譬如我以前常提到一个唱戏的朋友,当他演到他最得意的境界,那个也是三摩地,叫做唱戏三摩地。又如做任何一件事到忘我的境界,都算三摩地。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所谓忘我,并没有真的忘我。这是形容词,还是有我的。三摩地有很多种, 孙医师讲修出入息反而不能得定。同他下面报告那个清净的境界两样。这是两种不同的定境,这一点要认识清楚。我以前也讲过可是大家马马虎虎听过去了。
第二点:这是修出入息的初步,不是最后。就是中国唐、宋以后的讲法,叫做性命双修。唐以后的正统道家认为学佛的人,参禅啊,念佛啊,只修性不修命。修气功的人,练身体,练的好可以长生不老,只修命不修性。这是修行第一病。佛家是不主张练身体搞这些的。第二句话,只修性不修命,万劫英灵难入圣。永远不会成功。因此唐宋以后的道家,就综合佛道二家的思想。我认为这种正统道家的观念是对的。所以提倡性命双修。要修命也要修性。就是说参禅是修性,懂了道理。一般的法师们讲的很清楚,理论讲的很多,就是达不到。所以要修安那般那口佛提倡这个法门,我也提倡这个法门。
在十念法里头,特别把安那般那抽出来讲。这是先修命。先把身体修到绝对健康。身体所谓健康不健康在哪里体会?感受。感受到没有痛苦,身轻气爽,消化也好,呼吸也好,样样好,受阴只有乐没有苦。修气脉也就是走安般的路线,修到了气脉平和,四大平安了,这个时候再谈修行。普通人不管你修道家佛家,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是普通人。如果修道,修到了身体健康,就如吕纯阳所讲的,(一日清闲自在仙),这一天很清闲,身心也无病,很自在。(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实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也就是说道也到家了,参禅也到家了。如果根据吕纯阳这首诗来讲,这个正是命功。至于他说对境无心莫问禅,这个还不是性功,还没到家。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不过吕纯阳这个境界是很不错的。所以修出入息,一般随便那一个宗派。甚至于外道。身没有调好,修行都不会得力的。
拿五阴的道理来讲,四大是色法。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构成这个色法。再来是受。其次是精神问题是想。行阴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生命的转动,连锁不断的转动轮回,那个是行阴。识:这个生命都是唯心唯识所造的。刚才李总也提到,我们修安那般那,第一个是作意在修哦。这个意怎么跟出入息相随为一?作意真得到合一了,作意跟出入息合一了,那个才叫做“止”。你们所认为的止,是如流水一样把他停止了。错了。
初步的止,就是说你这个出入息,念念之间没有散乱过。他俩个如夫妻一样,永远在一起,一步也不相离,进出都在一起了。是止在这个上面。也就是说,你意止在出入息上,出入息时中间没有其他杂念,这是初步的止。
李总问:这跟随一不一样?师示:这就是随的境界啊。先相随而后得止。随是先跟到气脉转,气转了以后合一了。合一了以后就已经是止了。我们刚开始数的时候还是分开的。因为你在呼 吸嘛,你作功夫作意在数嘛。等到不数了,那个意就随到息走,差别就在这里。随:随时在随啊,是初步的止。慢慢等到呼吸一进一出停住了。这个时候念也停住了,这就是止。止的境界。那么这一种定境,同你平常放空了,不管呼吸,不管念头是两样的。所以百千三时各有不同。譬如看你们的脸色、身体。如孙医师、黄医师这几个人,很明显的气色精神已
经已经老化了,馒头一样、松开了。现在又回转回来,有这么一个现象。这是讲有形有相。实际上这个境界里头,你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得止。这是你的思想加上去的。实际上已经得止了。
昨天孙医师跟我讲,他说发现一个问题很有趣,悟到一个道理。出入息原来是很自然的现象。比如讲空,虚空本来摆在这里,不要你去空他。风大本来也在虚空中,也本来存在,只不过是经过我们的鼻子一进一出。进出只是一个现象。我们往往给现象骗了。不管进来也好,出去也好,风大本身没有变过。我说:你讲对了。这是大的止。譬如都在呼吸,进出就好像我们这个电灯,用了以后电消耗了,没有了,发电厰的电消耗了。可是大自然的电能并没有消耗,也没有增加。又如现在世界上科学那么进步,世界上增加那么多建筑物、车子、船等。地球增加多少重量呢? 没有增加重量。这不过是从地底挖到地面上来而已。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里面,你把他参透了,那么你就知道出入息是很深的一个道理。所以出入息配合教理,后面有很深的东西在里头。这是第三个问题。
我们平常在呼吸没有觉的。现在你修这个功夫,增加了许多的麻烦。因为平常呼吸你没有注意它,作意没有与它配合。现在作这个功夫你作意配合到呼吸。你觉的産生了许多问题,达到那个境界你就成功了。但是要如吕纯阳所讲的六神和合报平安。这要经过很多的阶段。这还是讲修气,你们现在是修出入息,不算修气。息的境界才是修气,修气以后要修脉。修脉你要修到血液要它慢流就慢流,心脏会控制了,这就更难了。
上次我们提到,你注意修出入息会改变四大种的。也就是说会改变你整个生理。风大有这样的重要,你们都不用心去参究。所以这是一个大科学。这个水多了,风大可以把他吹散掉。火大多了,风更大的话,一口气就把它灭了。地大这个泥巴土地,风也能把他吹散。世界上很多东西溶化于水,熔化于火。也熔化于风。但是四大中风力特别大。所以要你研究,这是一个大科学。你看看三界天人表,初禅天的人已经到了欲界以上,但是碰到三灾里头的火灾就垮了。地球假如整个爆炸了的话,火灾起来会烧到初禅天。二禅的人没有关系。可是水灾起来会淹到二禅天。等到风灾起来的时候三禅也会垮掉。所以四大性能各自分离。这个风大,这口气的功能就有那么重要。
再说道家的练精化气。我们普通认为精就能把气化了吗?这样解释就错了。是练精以后把精化掉才变成气。练气化神。不是把气练了就能化神。练气以后这个气更升华,变神了。所以练神以后才真正达到空的境界,练神还虚。这个道理要配合来看。
你这个报告讲到你心神在渺渺冥冥当中。这个时候因为你放掉了,不去管它了,此时就好像没有呼吸。你说对了。但是不是真的没有呼吸,还有一点点。你功夫还没有完全到。你继续用功下去,就会知道了。因为你还有一个不放心在啊,它是唯心作用。你觉的自己好像还没有完全,就是这一点。你说没有动念,这个就是念。所以是唯心的道理。
你说这个时候没有呼吸,但是不是真的没有呼吸,你又不知道了。因为你在这里贪嗔痴慢疑。你到了没有?已经到了。你的解释,在那个时候,哪能找上念头去观察呼吸?对了。这是念力起来了。很多瑜珈修士可以停止呼吸,我知道我要在止息上做功夫。这又是你自己加上去的,你听懂我这个意思吗?
还有你说专注在安般上,看到头顶上光明,练气化神。因为你修气嘛。这个气不是呼吸,等到你呼吸停止,那个就是。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可以说是生命的电能。不是普通的电。你见到一朵莲花,莲花上有一个小菩萨,慢慢降到你身上来。这是你第八阿赖耶识惯性有这些观念,所以道出来的境界。是真吗?幻的。是幻吗?真的。你不要去疑真疑幻。你要即真即幻。用之则有,不用便休。看你要不要用。所以修出入息这个法门,你们还搞不清楚。今天我本来不想讲了,对你们没有用。你们程度不够。有一个人有心得就可以讲了。
于上观察已 依风还止住 观察所应已 复起余所修
所以止以后要慧观观察,现在就叫做反省啦。大陆上用马克思的术语叫反思。佛法叫正思惟。上面观察了以后,你还是依风,其实这人就是依气。不应该叫做依风,这个时候是依息了。不呼不吸。还止住:停止了。我讲的停止不是断了气,是气充满了。气充满了叫做止。今天跟你们讲明白一点。换句话说,气充满了杂念就没有了,空灵了。等于一个气球里头气都充满了。充满了,一点灰尘都撑不住了。观察所应已:你在这个里头思想观察到了,到这个止的境界。复起余所修:再修行别的方法。复起:从新起来。余所修是其它的功夫。
若彼观风心 于还善决定 是说修行者 回转巧方便
真到达气充满了,有一点点止就行了。你不要贪那么多。尤其是孙医师,在这个境界里头都是贪。在今天以前都在贪中。黄医师也一样。这个有不是我给你,也不是菩萨给你,是你本有。现在你认识了这个有。若观这个风与心,这是两件事哦,不是风心哦,没有风心。当你得定了以后,你观察风。气定了,这个里头有个心的作用。就是你报告,我知道定、不定。那个就是心啊。你感觉到充满、不充满那个是受,是身体的作用。你知道我现在充满、不充满,那个是心。搞清楚了吗?若彼观风心:在这个时候要修行了。所以叫你修出气入气。这并不是修行的根本。我开始就告诉你这是方便。这个方便法最好,身心两利,而且最后还可以得智慧、发神通,甚至于你可以求长生等等。很多的利益都在里头。所以他说,你观察清楚了,于还善决定:还到心的本位,回过来再观心。这个文字翻译的很不好。于还善决定是说修行者这个样子,是真正修行人。回转巧方便是回向过来。
如人游聚落 所作讫已归 修行如是观 喜乐遂增长
聚落就是村庄。等于你到城市去观光啦,目的达到了。所作讫已归:你达到目的了,你要回家耶,还要回到家里。修行到这个时候,非常清楚,你自己也晓的气充满了。这里告诉你,到这个时候有喜乐的现象。喜乐这两个字要分开。喜是心理。乐是身体的,可是都属于受阴来的。
已舍入息念 安处出息缘 亦舍出息念 安处入息缘
这个时候他告诉你不要再搞呼吸了。再充进来就没有道理了。佛在前面也讲过,要注意出息了。我问你,哪个时候要注意出息?哪几种境界?那么重要的事情你们都不注意。所以我不肯讲了。前面不是说要修无想定,灭尽定,以及身体弱的人要注意出息。开始都跟你们讲了,这些法古圣先贤,佛弟子们都告诉你们了。所以这里说,你到这里气已经充满了,已舍入息的念。安处出息缘,并不是叫你把气呼出去。就是刚才孙医师报告的,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出入。还是有出息,出入很细、很慢。所以你念头想空,譬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也给你们表演过啊。我说人在碰到烦恼的时候,碰到不如意的时候怎么样?唉!大叹一口气,算了。甚至我们得意的时候,哈哈大笑。都是出气,不是入气。吸气有吸气的道理。譬如你们身体衰弱,这里头可以证明心物一元的。如果你被魔啊、鬼啊缠住了,表示你身体阴气来了。所以出息跟入息中间,它两个关系的作用。他现在告诉你,已舍入息念,安处出息缘。你定在哪里止呢?如果你要切断他,安处出息缘。再讲到出息入息。易经讲消息两个字。什么叫做消?阳气叫消。阳来了,动的时候叫消。什么叫息。阴气叫息。静止的叫息。息是停止。比如你一千万放到银行没有动就是息,所以叫利息。有利就有息。消是放射出去,如作意生意一样,今天一千万用完了,这个叫消。所以真的息是静止的状态。安处出息:这口气出去了,还没有进来。这个时候定下来。你们都听过,怎么不留意呢?亦舍出息念、安处入息缘:这个时候你不要加个意念, 唉啊,这样可以入定,我专门把气呼光吧。那又不对了。不增不减。亦舍出息念,丢开了出息的观念思想。安处入息缘:他气出去了,慢慢有个回转的力量。有出有入,一定的物理作用。有消就有息。在某一种情形,入息的时候你就定住。
可是你入息定住,你会觉的有一股气很难忍住,那个时候应该出息了。很难忍住,可见你里头满的嘛,你就不要再加了,再加会出问题的,所以放出去了很轻松。
于数已究竟 息去亦随去 如是一切种 亦名为回转
所以先修数息,数息的目的达到了。心和出入息配合为一了,已经究竟了。然后出去,念头要放空。所以念也息了。这是要配合心来修的,并不是光搞出入气。如是一切种:修行的种子。亦名为回转:就是回向。实际上同力学的道理一样,你向心力越紧,离心力就越大。
观察所应相 相相而回转 种种众事观 次第转亦然
这个时候你要正思惟,用你的智慧观察。这个时候应该用那一味药?不是在那里乱搞,呼啊,哈啊。观察所应相,你修行用智慧的观察,你应该定在出息上,或入息上。相相而回转:第一个境界、第一个现相都回向了。种种众事观:甚至于你不打坐修行的时候,在办事的时候、平常生活的时候,在一切事上都要观心。次第转亦然:应该转就转,所以我常常提醒你们门个字。有时候你觉的胸口闷,胃上不对,你就数出气,用粗的出气呼出去。就是六个字: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这六个字都要用广东话发音,因为这些书都是唐代以前翻译的。广东话保留比较多的唐音。你用现代的国语来念很多佛经都搞错。读诗词不懂广东话,不懂闽南话,那发音都不对。
善于回转者 说此回转义 当知是回转 修行智慧处
所以回向很重要,有时候就该换方法,懂的这个巧妙。说此回转义,当知是回转,这就是修行人智慧的地方。不是功夫了,不是只管呼吸了。
从彼方便起 胜道现在前 闻慧念已度 次第思慧生
我开始就告诉你们,佛用这个法门是方便法。是一种修行入门的方法,你用这个修出入息的方便法起来,你一步步升进,才能证到菩提胜道的境界。胜道一步步呈现在你前面。一级一级上升,那么上升的时候如何呢?要回转了,回转到新的法门。闻慧念已度:我现在讲、你们听。然后照这个方法修。这是闻慧,听来了。声闻众,从佛那里听来的。但是你闻了以后自己要研究,要思惟。闻思照后修。闻思修以后才是智慧的境界,才是得道。他说你到这里,闻慧念已度,已经得度了。那么你慢慢智慧就会呈现了,得道了。得什么道?那还不是你自己的。真有个佛给你,上帝给你,那都是骗人的啊。连父母给我们的身体都靠不住啊,用了几十年就要还了,还给大地了,只有你的智慧是本身的。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 然后入修慧 是悉名回转 世尊之所说
到这个时候已舍欲界行,然后入修慧。这个境界,譬如他们两个年青人,我们是修道的人,没有忌讳的。到这个时候欲念就少了,不想了。已舍欲界行、会跳出欲界的行为。然后进入修慧,修行的那个智慧会发起。这个叫真正的回向,是悉名回转,世尊之所说:他说这个方法是佛当年亲口教我们的。
从彼未至地 次第入初禅 乃至第三禅 其转亦如是
我们现在修行人,每个人都是未至地,叫做未到地,就是说你连边都没有摸到,你边到了已经达到初禅了。第一步得初禅。初禅还记得吗?心一境性、离生喜乐。 念也不动了,杂念妄想都没有了。息也定了,置心一处了。假如功夫到了初禅,解脱走了,也是再来人。再转几个身、生生都要修行,七次以后可以得果位。乃至第三禅其转亦如是。
第四禅眷属 若彼有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