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1-14讲(全) - 图文 下载本文

薄的一张纸,我两个手指头都拿不住。没有力气了。如果换成你们的话吓死了,求医、求药。我晓得是一个过程的变化,一切不理。自己要上楼,楼梯爬不上去,我自己明白那是暖地,软化的现象,根本不理它。楼梯上不去,我就站在那里不动,闭到眼睛,站在那里入定,过一段时间,它就转过来了。这是配合功夫的转变,所以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这不是理念,是实际功夫。气质是唯物的,生理的。这个身心会有一种变化的现象。这一本经典是告诉我们修出入息的方法。他说:谓于初念处,三念兼已修,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这里他先介绍什么叫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个合起来叫四加行。你要知道这四加行都在一念之间。虽然名词有四个,实际上只有一个念头“初念”。这是唯心的。当你一念清净的时候,所谓四个就是一个。三念兼已修:你真正得暖了,人都软化了。不但是身体软化,气脉也通了。所以说得定的时候,真正专修要有人护关的。当暖来的时候,顶门好像与天地相通了。刚才孙医师的报是全身发暖,可是一个现象不同,头顶是清凉的。这是由暖到顶的初步。什么叫做忍?内外有切断的关系,但是佛菩萨的经验告诉你,这样的功夫并没有超出世法,不过在世间已经是第一等了。所以这个叫做四加行。以道家来讲,叫做神仙了。

见道思惟道 无学道亦修 诸禅与神通 无量无色定 正法道品分 究竟漏尽智 背舍一切入 妙愿智清净 身念善根力 乃起是诸法 微妙功德相 一切随顺生

他说做功夫到这里,此时你可以能见道了。见道然后才修道。见空性。真的空境界,自性本空。就是说那个唯心或唯物的根本,那个东西,你见到了。这个叫见道。不是眼睛见。见道位以后才起正思惟,思惟修。所以说见道思惟道。修行到了最后是无学。由凡夫到罗汉都是有学位,有学的位置。到了大阿罗汉才叫无学位,不需要再学了,到家了,证得涅槃境界。所以无学道亦不离开四加行的修持。我用白话来翻译,这几句话就是说:你们要知道见道也好,思惟道也好,无学道也好,都离不开四加行的修持。甚至说一切功夫的境界,以及神通的境界,各种神通都要四加行配合,才能得到。无量境界,超过欲界、色界、到空无边的无色定。注意哦!无色不是物质世界,不是唯物能够讲的。超过了物理世界。我们把它分类,物质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有形的。在物质世界的外面,只有理念精神世界,无量无色定的境界。正法道就是佛说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等法门。乃至说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证得究竟漏尽智,到了无漏、无学的大阿罗汉。漏尽智就是漏尽通。前五通,他心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是佛法同外道共有的。佛的不共法是漏尽通,就是漏尽智。一切无漏了,智慧成就第一了,没有渗漏了。所以叫漏尽智。修行境界的八背舍也叫做八解脱。这个不多讲你们自己回去研究。所谓背舍也叫八解脱,也叫八胜处我们一般佛学都叫背舍。背舍有两重意义。一是违反,舍是抛弃了,譬如我们人眼睛要看好的,耳朵要听好的,真正得道了,这些都不喜爱了,违背了,舍弃了,所以叫背舍。我常开玩笑说,背舍这两个字翻的真好,把你背上从小背来的包袱都舍掉了,这个叫背舍。我不是常说你们现在这些学佛的人,又要功名富贵,又要老婆好、儿子好,又要成佛,一点都没有背舍啊。学了佛以后包袱背的更高了,背上又多了好几层啊!真到了背舍的境界,就完全两样了。他说能达到真的放下、背舍了。你得了四加行当然会背舍。换句话说,你要能背舍要四加行。所以背舍身一切入,入是六根六入。生理心理境界。我有一个学佛的朋友讲:佛法样样懂,样样做不到。这怎么讲呢?学佛要发慈悲心。我慈悲心发不起来耶!怎么叫慈悲心我不懂。你说叫我做好事,我天天都在做啊。佛经上讲的,对一切众生那个慈、那个悲,我发不起来啊。你说他不慈悲吗?善事样样做,但是真的慈悲心发不起来。这是一个问题哦,等于我们讲发愿。我们的愿也发不起来。所以你们学佛,我常常说你们去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愿,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文殊菩萨

十个愿。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我连半个愿都做不到。如药师佛愿一切众生无贫穷之苦。你说做到了多少呢?所以这里说妙愿智清净。身念善根力:身是身体。念是思想念力。这一种身心两方面善根的力量,你发起来没有?无处不是善啊!善根的力量,善根出在哪里?三十七菩提道品,五根、五力中间。譬如我们打坐,打坐是打坐,并没有得定啊。你要有定根然后才发生定力。所以我们大家学佛,大家在学做人,善根有没有栽下去还不知道。要有根才能发生善的力量。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这句话特别注意,一切修行,真实作功夫修养,由身去求证。身体上证到了,如科学一样证明了,念证明了。这个善根的力量发生了,乃起是诸法,才能发生上面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一切禅的境界,一切神通的境界,一切定的境界,乃至漏尽通才能生起来。要身心两面转好,这个时候才真叫学佛,很微妙一切功德的现象,境界就跟到来了。如黄医师以前跟我讲的,学了半天我这个功夫发不动啊,你们说有气动,我气了半天,气死了也不动。你说明点,我这电灯泡也亮不起来啊。他讲的是真话,因为你功夫没有到达四加行。微妙功德相就不能随顺而生,不能随顺而来,跟到生起。

若住系心处 是则自地相 其相起在身 亦现亦复触

你做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功夫,如孙医师的报告,他讲的对,一切是唯心的。换句话,你去作意安那般那,那还是心造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采用这个方法,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安那般那。你看孙医师正在指月录,禅宗里头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如果引导他走禅宗路线,他很快变成广东的第七祖,很容易,真的。我看不对了,赶快把他拉回来,走这个路线,为什么?这个要参了。现在修安那般那一出一入的息,你注意这个功夫。心已经拴在这个上面了,系心处了。心系在哪里呢?系在出入息。换句话说,息在哪里?息在心上。当然不是心脏这个心,是念处这个心。他教我们一念收摄回来,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个你要注意。是则自地相:是你本身这个心念不向外走了。那么心不向外驰了,定在呼吸上了。那么你的生理受到影响。其相起在身:所以密宗讲气脉就是孙医师这个报告,气息自然从内丹田起来到顶。这个现象在身上发现了。亦现亦复触:此时你身心两方面呈现了一种修持境界的现象。不但呈现在前,亦复触,有感觉来。譬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丹田呼吸起来了,发暖了,到头顶了。这个就是触受的境界。

有时说近果 有时说非近 或复有与果 或空无所与

那么这种境界功夫的现象是兑现了。从你身上一步一步就来了,不过有时候不一定,有时候你做的功夫并没有成果的。或者有时候近于初果,有时候越级跳的很快,这个他没有详细说明。同你前生的修持有关系,有些人很快超越了初地、二地、到了大阿罗汉的境界。有些人修了几十年,初地还挨不到边呢?还有些是有与果,相近的,接近的。或者可以直接到达空的境界。或者达到连空都没有,清净极了,绝对超然而独立。

所谓近果者 是相近边住 若彼果不近 当知是相远

什么叫近果呢?你自己修持的时候,生理与心理的这些境界。是相近边住:这种现象靠近果位的边际而得定。譬如讲空,真感觉到有空了嘛。又如孙医师的报告,他说这个功夫到最后,看见一片如云雾一样的东西在身体内部。这个就是我们讲上根的人有时候会看见。在云雾上起来那还是粗的。有时候不管你开眼、闭眼这个功夫一定,你觉得身体内外是一片彩色的光和你接近。当然别人是看不见,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看见。像这样就是近边住了。靠近果位的边了。若彼果不近,当知是相远:还要作功夫,差太远了。

若使现而触 是即与果相 虽现而不触 空相无功德

现在讲的都是功夫,不是讲般若。不是讲佛学那个空的理论。是讲有的哦。功夫是一步

一步有的。若使现而触:你做功夫做到呈现了,而且感触的到了。是即与果相:当然成果要出来。有时候有些现象来,可是你身心感觉不到。你身心功夫没有到达,是空相。空相无功德:这个空是幻空,没有用。

譬犹无果树 华繁而无实 如人冷渴逼 远见有水火 彼终不起触 但见相亦然 空无功德故 于身无快乐

他说譬如无果的树,华繁而无实:学问很好,佛法很高,修持没有到,华繁而无实。又如我们口渴到了极点,你大热天开车在马路上,远远看去整个马路都是水,其实没有水。是阳光反应那个境界,到那里一点水都没有。所以佛说饿鬼看到水,到那里是火,就是这个道理。彼终不起触:你身体气脉没有感觉变化都不是。但见相亦然:所以你们修行作功夫,没有真见道,理论讲的非常好。本来空的,你两条腿坐起来不到十五分钟就空不了,那个有什么用。空无功德故:所以身心没有触受的快乐。得了定的人可以坐三天、五天,他并不是死心坐在那里,他不肯起来,因为他本身有触受的快乐。那个时候外界的功名富贵、男女饮食,动摇不了他,他不想要了。实际上他并不是不要,他本身那个舒服比你这些高明多了。

喜悦极增长 息乐及寂止 身心受斯乐 是说与果相

你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开始心理上的喜。慢慢心理越来越高兴,有成果来了嘛。慢慢就越来越进步了。喜乐这个喜,不是休息的喜。安那般那呼吸一出一入,身上的触受发生快感,心念是清净的,是寂止的。那么人到了这个阶段,这种的乐感来了,就叫做安那般那的成果了。所以我常说佛法是个大科学,一般人不懂。佛法是拿自己的身心来求证。我常说圣人和英雄的差别在哪里?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要征服了自己,他征服了自己。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还难。

功德及余法 自地与他地 升进相回转 四种俱亦然

修行有一切的功德,一切功德成就了,及余法,连带佛法所讲的其他方法跟到都来了。自己本身,乃至前面还没有到达的那些境界,一步一步上进。他的境界,心境上是回转的,彼此有影响,是个圆圈性的关系。四种俱亦然:所谓四种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种路线一步一步的道理,也就是说四加行到这里,不是你们这些法师乱讲一通的学理了,那要作功夫去求证的。

一切升进相 殊妙种种印 莲华众宝树 靡丽诸器服 光炎极显炤 无量庄严具 慧说为胜道

莲华众宝树:佛经所形容菩萨境界的相,我常说大乘菩萨是不讲究出家,而是讲究在家。而且要打扮的,菩萨都是打扮的珠光宝气的,打扮的非常漂亮。这是表法,形容你修持到那里,身心内外自然如无价之宝那么美丽。靡丽诸器服,光炎极显炤:内外身心的光明,很明显的。无量无数的庄严具,都是智慧的成就。

功德住升进 所起诸妙相 我今当具说 修行者谛听 于上曼荼罗 淳一起众相 流光参然下 清净如颇梨

曼荼罗就是坛场,道场,修道的场地。就是那个境界。你们一听到曼荼罗就想到学密宗的,这些道境界的曼荼罗。淳一起众相:那都是真的,叫做曼荼罗,所以你看西藏的密宗这

些图案,三角形,四角形、八角的各种曼荼罗。实际上这些我们身体上都有。我们的身体这里是三角形,这里也是三角形。男女的生殖器那里也是三角形,叫做生法宫。你注意哦,每一个细胞的形象,他中间有曼达拉。有三角、四角形等。这个生命的作用,现在科学还不懂。你真得定了,顶上的曼达拉及海底的曼达拉都要起作用的,乃至这里。流光参然下:如马小姐本来很喜欢吃的,现在都不要了,他自然就不想吃了。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可不要乱搞。自然觉得光明参然下,那么你身心内外感觉到一种清净,就像玻璃一样。自己觉得这个身体像一个透明的玻璃一样。

其光充四体 令身极柔软 又复从身出 渐渐稍流下

密宗所谓的灌顶,到达这个时候是真灌顶了。所以我叫你们不要随便批评灌顶。但是那些喇嘛,活佛的灌顶是骗人的。这个境界才是真灌顶。其光充四体:下来了。到那个时候你身体越来越柔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这个光明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宗教的说法是他力。所以基督教、天主教讲这是上帝的光明给你。佛教讲是菩萨来灌顶,都是讲他力。实际上这种光是自力来的。李长者讲「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自力与他力没有差别。因为自他是一体的。生命的本来,所有众生是共一个的。叫他是上帝也好,佛也好,狗屁也好,就是那个东西来的,自力他力合一的。十世古今是讲时间,始终不离于当念,唯心的。无边刹境是指空间,自他不隔毫端。无所谓自力,无所谓他力。但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光明给你灌顶。所以我以前学佛,我的老师问我,你去学密宗啦?我说是啊。你得到灌顶啦?我说是啊。他说:你懂个屁。你知道吗?十方诸佛天天给我灌顶。同时我也给十方诸佛灌顶,你知道吗?我那时听了楞一楞,也不好说先生你牛吹的真大。他也不是吹牛。这个原理就在这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所以到这个时候,自然其光充四体。这并不一定是有相的光,你要搞清楚。不要又落在有相、无相上。这又是一个问题。有现象、没有现象是不一定的,要看你的境界。有时候这个光体来给你充满,你还不知道呢!那是无相之光。有些光是有形象的。所以你搞清楚,这是智慧的境界。其光充四体,使你身体柔软。同时你本身也在放光。又复从身出,渐渐稍流下:一直到脚底。由头到脚底心。

随其善根力 远近无定相 彼成曼荼罗 势极还本处

这本经典是由佛及其弟子们的修持经验告诉我们,他通通传给我们了。在这个时候你身体如透明琉璃体。详细的情形他没有讲。有时候你打起坐来,也不一定打坐,你真的静下来,自己的心肝脾肺肾,每一个细胞都看的很清楚。在古代的那些神僧,如佛图澄他觉得自己的肠胃不干净,就把自己的肠胃拿出来洗一洗再放回去。所以像这一种情形,慢慢的随其善根力,注意这一句话,修行并不是只有做功夫。修行是注重行为,作人作事,要慈悲利他,作好人,作好事。也就是那一句老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认为是个小善就不做,积少成多,由你善根的力量,配合你的功夫。几时做到这个境界呢?远近无定相:算不定你三天做到了,看你的善根。你假使说功夫做的好,没有善根的力量,也是一下子就垮掉。所以修行是配合行为的,时间是没有一定的。等到修成曼达拉,完全修成功了,势极:到了极点。会回到本来。回到本来都没有了吗?不是。这个时候你才明心见性,叫心地法门。

根本种性中 其相三阶起 功德住五相 功德进五相 不坏功德二 半坏功德二 尽坏功德一 复还系心处

随时知道唯心。所以在根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自己迷了变

成凡夫。因为自己的习性不同,有些是修外道,有些变鬼,在根本的种性中。其相三阶起:三个阶段,所谓声闻、缘觉、菩萨道。功德有五种现相。功德进步的五种现象上面已经讲过了。不坏的功德二种,半坏的功德二种,功德尽坏退步的一种。而一切功德,神通现象,讲了半天,你不要受他骗,不要被自己骗了,一切还是唯心所造,都是心的境界。

住本种性已 流散遍十方 功德十相上 各复一相现

你了解一切唯心,明心见性以后,你的功力发的更大了。功德十相上,各复一相现:只有一个,一切唯心。

又于流散边 生诸深妙相 于彼深妙际 复生深妙相

所以你们打坐看到各种境界,见到鬼啊!见到神啊!这些都是这个功能的流散,心的分化作用。拿唯物观点来讲,都是脑神经的变化。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不同,产生的境界不同,所以于彼深妙际,复生深妙相。

上下轮诸相 亦复如是现 于彼三阶处 种种杂相生 自相各已灭 唯彼总相住

所以你本身所经过的各种现象,同这个原理是一样的。各种境界你都不要理会,不要怕。也就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这都是幻境。在中国讲气功啊,特异功能啊,那都是自己受自己的骗。那个东西不要去搞。

诸杂即已无 寂静行回转 此三曼荼罗 境分犹不移 顺本功德住 自体如前说

你了解了一切杂相的境界,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你不要去管他,不要执着它。等于我们坐公交车,每一站有每一站不同的现象。目的地不是中途的每一站。你要到达自己那个目的地,所以每一站经过的境界都不要留恋。假相没有了,你才达到究竟寂灭清净。到那个境界才是真正回到本来。此三曼荼罗,境分犹不移:这个境分我们现在随便讲,各种境界,每个部份幻相,那个能变的不动。如果你懂唯识,道理就更清楚了。境有三境:现量、比量、非量。我们不要扯太远。顺本功德住:真正一切功德圆满了,才是明心见性,自己成佛的境界。成什么佛?一切本来就是佛。不过是把自己的本来找回来而已。自体如前面讲的这一部份。古文没有段落,这一段交待了四加行的境界,强调修功德的重。他把各种境界也跟你讲了。现在回转来讲本文出入息。

入息三摩提 遍充满下方 出息三摩提 遍充满上方 二俱满十方 正受甚深妙 如是随意者 是谓法自在

三摩提就是三摩地。你问外国人说你得定了没有?他听不懂。你问得三摩地了吗?他就听懂了。入息三摩提,遍充满下方:他说你修出入息,你修到最高的境界。只要你这个肉体还在,四大还在,风大还有。如庄子所讲的「至人呼吸以踵,常人呼吸以喉」。至人的呼吸一直到达脚底。所以《庄子》里面有很多是真功夫,不是空洞的理论。在这里又超过《庄子》所讲的境界。他说出入息功夫做好,入息进入三摩地境界,得定了,得止了。就是这一口气进来不出去了,也不在息上面了,念头跟到停住了。这样的定,慢慢下部充满了。出息三摩地,什么时候定在出息啊?四禅、无想定、灭尽定、甚至于死亡,都注意出息。你修到出息的三昧境界,一口气出去,不进来了,可是你本身还是充实的。遍充满上方:甚至到头顶的上方?虚空。不管出息与入息,这两种俱满十方,充满整个虚空。如孟子所讲的吾善养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