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阶段性作业2 下载本文

带。

②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

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可为分两类:

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 ③连续(日耳曼式)褶皱

以背斜为主,相邻的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常不明显,其形态完全取决于背斜的形状和分布情况。其代表性构造为雁行褶皱,常是由一系列的短轴状背斜呈雁行式斜列而成。一般发育于变形轻微的地台盖层区,以卵形穹隆、短轴背斜和长垣为主。核部近于水平;翼部倾角小,亦可渐变为水平状态。

2.分为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的特点:①剪节理产状稳定,延伸较远,如被矿脉充填,则矿脉的厚度、产状也较稳定;②节理面光滑、平直,有时可见擦痕、摩擦镜面;③砾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而不改变其方向;④剪节理常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距较小且大致相等;⑤节理面上常见羽状微裂现象,羽状微裂面与节理面的锐角方向指向本盘运动方向;⑥剪节理常发育两组,相交形成“x”型共扼节理。

张节理的特点:①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如被矿脉充填,则矿脉的厚度、产状变化较大;②张节理面粗糙不平,较少擦痕或不发育;③发育于砾岩中的张节理不切穿砾石;

④张节理很少密集成带出现,节理间隙较大;⑤张节理可出现尖灭侧列现象,尾部常呈树枝分叉;⑥张节理常追踪两组剪节理而呈锯齿状展布。

3.①地貌标志

(1)断层崖 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常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之为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受到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和水系。(4)湖泊、泉水的带状分布。(5)不同地貌单元的线状分布 山区与平原、高山与低山等的线状接触带暗示断层的存在。 ②构造标志

断层的活动留下的现象是判别断层存在的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现象 地质界线、不整合界线、褶皱的枢纽、轴线等在地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的现象。

(2)摩擦镜面、擦痕、阶步等标志 断层的运动使断层面处的岩石经摩擦而成为光滑的平面称之为摩擦镜面。同时断层面上也可见擦痕、阶步等构造。 (3)构造强化现象 构造面理(劈理、节理),透镜体及牵引褶皱。 ③构造岩标志

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等的存在是断层的直接标志,碎裂变质岩的延伸方向就是断层的延伸方向。

④地层、沉积相变化、岩浆活动、及矿化作用等标志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断层是地壳中的软弱带,特别是深大断裂常为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提供了通道。如果岩脉、岩体、矿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如果一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两侧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4.拆离断层即大型低角度正断层。特点:

①一般产于基底和盖层之间,其上为拆离上盘,其下为拆离下盘。上盘为一套浅变质的正断层组合,下盘为变质核杂岩; ②上盘岩体经历大距离迁移,下盘变质核杂岩由老片麻岩等组成的穹状隆起,常有岩体侵入,更深部则常有基性岩和岩墙群贯入;

③上盘为脆性变形,下盘为韧性变形,形成糜棱岩带,厚度变化较大; ④构造岩显示序列变化,糜棱岩-碎裂绿泥石化糜棱岩-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粉碎岩和碎斑岩-角砾岩,为一条宽厚的剪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