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课件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民众集团 第一节、民众集团的构成

第二节、民众集团特有的民间文学 第三节、优秀传承人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神话的概况

一、 保存情况 二、 著名神话 三、 神话研究

第四章 民间传说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传说的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特点

第四节、民间传说的研究方法与范例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概念、特点

第二节、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关系 第三节、民间故事类型

第四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和内容 第五节、

5

第六章 歇后语、谚语、谜语 第一节、歇后语 第二节、谚语 第三节、谜语

第七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体裁形式

第八章 民间长诗

第一节、民间长诗的分类

第二节、著名民间长诗的介绍

第九章、民间文学的研究

第一节、民间文学研究的缘起

一、 西方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 二、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 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 民间文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搜集、分类、分析 1、 搜集工作的原则、如何搜集

2、 民间文学的分类和民间文学档案的保存

6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

一、“民众”是什么?

普通人对于“民间文学”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一般都理解为“民间的文学”。可能是民间喜欢的文学,或民间流传的文学,例如书面的通俗文学等。也可能是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但是,这种理解和民间文学学术界过去和现在的理解都存在差异。

“民间文学”(folklore,folk-literature)这个术语包括“民间”和“文学”两个部分。学术界对于“民间”的解释差异巨大,而对“文学”一般都解释为“口头文学”。因此,“民间文学”概念的关键处在于“民间”(folk),就是民众。其实,学术界对于民众的理解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现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是从德国格林兄弟(Jacob Grimm 和Wilhelm Grimm)开始的。我们就从他们的民间概念开始回顾。

格林兄弟活动于十九世纪初。当时德国正在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盛行。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找到德意志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督教文化是古老的条顿民族进入欧洲中部之后从其他民族学来的),以建立“德意志民族精神”。格林兄弟认为最能够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就是民间文学,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他们搜集大量民间故事,编成《儿童和家庭故事集》(1812—1814),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在格林兄弟心目中,民众就是民族。

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等学者认为:民众是“社会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群。

英国最发达,殖民地众多,其人类学也最发达。爱德华·泰勒(Edward B. Tylor)用进化论构造了一条人类文明进化的三阶段: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各种民俗现象、民间文学现象都产生于野蛮时期和半开化时期,以后逐渐消亡。例如,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到了半开化期,就退化为传说和故事。一旦进入文明时期,传说和故事都将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民间

7

传说和故事,都是早期文化的“遗留物”。研究它们的目的是进行“文化的复原”。在这种学说中,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是野蛮人,或半开化的人。

不过,过去的学者通常都把民众理解为处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或“文盲”。因为他们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文化。

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北京大学开始的时候,学者们也是把民众看作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和农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概念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见1980年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这个概念中的劳动人民是指体力劳动者,就是工人和农民,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下层百姓,比如城市小市民。但是,排斥了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例如地主、富农、资本家等等所谓的“高等华人”。中国口头文学中有“统治阶级色彩”嫌疑的作品都被排除在民间文学之外。这种做法是以鲁迅杂文《人话》作为榜样的。

鲁迅在文章中讲:浙江西部有一个笑话,“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鲁迅受了阶级理论的影响,判断这个笑话是嘲笑乡下女人无知的,因此笑话中农妇的话是所谓“高等华人话”!是高等华人想象中的下等华人话!换言之,这个笑话不是真正的下层百姓创作的笑话。段宝林老师《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4页就引证鲁迅的说法,把这个笑话剔除出民间文学。其实,这个农妇不一定就代表全体辛劳的农妇,可能只是代表比较孤陋寡闻的农妇;嘲笑她的人,不一定是高等华人,也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见识比较广泛的女人。

由此可见,这种“劳动人民”的概念包含很深的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它对当时的政治革命有过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社会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但是对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有妨碍。例如,为了达到政治正确性,当时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一直存在片面搜集符合政治要求的作品,篡改已经搜集的作品等等错误(格林兄弟也存在类似问题);在解释方面也存在片面强调民间文学的革命性等问题。给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现在,学术界坚持这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