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3.英英学古诗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绿线内5个生字,学习并会读1个多音字,学习新偏旁“青”。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静夜思》,并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规范的书写和认读本课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能够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静夜思》,并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教师准备:调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个和古诗有关的游戏好吗? 游戏的名字叫“看图背古诗”。(依次出示《江南》、《咏华山》的插图。)

小朋友这两首诗都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你们记得可真准!可见你们都是爱学习古诗的小朋友!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英”

(1)有一位小朋友,她也像大家一样爱学古诗,她的名字叫——英英。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写她的名字。(板书“英英”)

谁愿意读一下她的名字?(指生读。及时评价:他好棒,还知道把第二个“英”读轻

声“ying”。)一起读一读。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学生交流。(师引导:“英”,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央”,注意“央”的一撇要出头。)

(央字头上草,英英学习好。)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做好写字准备。(提示写字姿势:头要正,身要直,脚放正,握笔,开始写字。)先在书上描红,对照书上的例字在练习本上写一个。

学生描红、仿写。

评价标准:正确☆ 干净☆ 美观☆ 评价反馈:展台展示个别学生作业,根据评价标准得☆。

(3)你知道英英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吗?“英”字在古时候指的是花,所以小姑娘的名字里爱用这个字。除了作为人的名字,你还能给“英”找到哪些好朋友?

英语、英文、英国、英雄、英勇…… 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3.这节课我们就跟着英英一起来学古诗吧?(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二)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发兴趣,自由读文

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要多读几次。如果你能把课文读正确就可以获得一颗星,如果能读得流利就可以再得一颗星。

(设置夺星榜:课文读正确☆ 课文读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 2.展示交流,评价指导

在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好,大多数小朋友已经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出来了,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指生朗读。(指导读好“一首古诗、背给你听”)

指生读短句。(及时评价:这位小朋友把翘舌音“首”和“诗”读得多标准呀!)谁再来读?

②出示:“背”

这位小朋友把“背”读得也很正确,其实它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在一年级时就

认识它了,还记在哪一课学过吗?——《大海睡了》

背是多音字,可以读bēi:背着星星、背书包,

也可以读bèi:背诵、后背

课件出示小练习:把“背”字送回家

小明( )着书包来到教室,拿出课本,开始( )古诗。 谁来读第一次对话?有没有信心获得两颗星? 指生读。(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学习“静、诗”字

①引导学生思考经常在哪些场合看到“静”字。(出示图书馆、会议室、医院等图片,帮助理解“静”字。)

②学生扩词,进一步认识由“静”字组成的词语。(出示“安静、宁静、静悄悄”) 指生朗读。

③观察“青”字部,感受作为偏旁时笔画的避让。

“静”字的偏旁是什么呀?(青)仔细观察 “青”作为偏旁在“静”字中写法有什么变化?(在“静”中“青”的第三横变短了。)

小结:是呀,汉字也和小朋友们一样,讲究避让。两个部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给旁边的笔画腾点地方,于是,“青”的长横就变成了短横。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④师范写。(左右结构,第四笔横要让一让,下面的“月”变撇为竖。)学生描红、范写。 ⑤自主观察,用换一换的方法学习“诗”字。并练写。 ⑥评价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看谁能得三颗星。 (3)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

导语:我们接着读第二次对话。这部分对话句子最长,最难读,有信心把它读好吗?读之前先看这几个短句,你会读吗?

出示: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一层白霜、远离家乡、思念故乡 指生读。(指导读好:轻声“的”,平舌音“层、思念”,翘舌音“霜”。) 指生读第二次对话。

(4)课件出示第三次对话,指导学生读好“听懂、唐代、李白”等词语。 指生读第三次对话。 评价反馈。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