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6. 河漫滩河谷:河流形成发展中期(或河流下游、沉降区和软岩区等),河流纵剖面

通过溯源侵蚀、瀑布后退和岩坎蚀低等过程已变得较为平缓,曲流的形成和演变成为河流作用重要的方式,河流以侧方侵蚀为主,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

7. 裂点:成型河谷中每一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溯源侵蚀所达到

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坎称为裂点。

8. 岩槛:由于河床上岩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陡坎.称为岩槛

9. 牛轭湖: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

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10. 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也叫基岩阶地。多发育在山

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11. 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

的沉积物。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12. 冲积平原: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 13. 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14. 水系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的组

合的形式。 15. 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

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6. 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

河流发生袭夺后,抢水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上段称为被夺河,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有明显的转折,称为袭夺弯。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称为断头河。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

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二.思考并回答问题:

1. 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答:洪积物的特征:

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

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②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③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 ④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⑤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

⑥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①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一般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而洪积物砾石丰富;

②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③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 ④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

⑤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分布较广,构成坡积裙地形,但其厚度小。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厚度较大。

2. 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答:洪积物: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②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③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④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⑤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⑥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泥石流堆积物:由巨砾到粘土混杂堆积组成,分选极差,与冰蹟物相似。无明显层理,但剖面上可辨认出不同时期泥石流沉积物之间的界面,并常见有泥包砾结构,有时有泥球等构造,0.5m以上砾石上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3. 冲积物与洪积物岩相结构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

①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洪积物的岩性主要是砾石、砂、粘土混合物,很

少发现化学沉积物。洪积物的岩相具有扇形分相特点。洪积物的岩相有扇顶相、扇形相和滞水相。

坡积物其岩性以片流搬运的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其正态概率为细一段式。角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短距离搬运岩性与斜坡上基岩一致

河流阶地的分类 A、侵蚀阶地 B、基座阶地 C、堆积阶地

三.对比题:

1.侵蚀阶地与基座阶地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一.解释名词、概念:

1. 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

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2. 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3. 岩溶堆积物:各种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堆积物的通称。

4. 岩溶漏斗:岩溶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

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5. 落水洞: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二.思考并回答问题:

1. 在图中,判别所示的岩溶地貌名称。

1.峰林;2.溶蚀洼地;3.岩溶盆地;4.岩溶平原;5.孤峰;6.岩溶漏斗;7.岩溶塌陷;8.溶洞;9.地下河;a 石钟乳; b 石笋; c 石柱

三.对比题:

1.峰丛与峰林

答: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峰丛:是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一.解释名词、概念:

1. 冰川:冰川冰在自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为冰川。 2. 雪线:又称均衡红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3. 山岳冰川:冰层位于高原地区沿山谷分布,其冰舌自冰层沿山谷顺流而下,

称为山岳冰川 (Valley glaciers) 。

4. 冰斗冰川:雪线附近占据着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洼地的小型冰川。消融区

和积累区不易分开。

5. 冰川挖掘作用: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

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6. 冰川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

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

7. 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Horns) 。 8. 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Arête)。

9.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

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0. 冻土:地球表层温度低于0?C的土层或岩层

二.思考并回答问题:

1. 你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

答:由冰川直接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 特征:(1) 缺乏分选(不等于没有分选),在各种较细的基质中,常含有大小不等的岩屑(包括卵石);(2) 结构趋向于块体状,没有平整的纹理或均匀的层理;(3) 成分为各种矿物和岩石的混合物,其中有些曾经长途搬运而成多面体岩块,亦有未经长途搬运而成磨圆卵石(冰下冰碛物中);(4) 冰碛物中有擦痕石和具有微弱擦痕的颗粒;(5) 长条形碎屑物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6) 由于沉积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可能比周围其他沉积物更为坚实;(7) 由于搬运期间的频频破裂和局部磨蚀,岩屑形状以次棱角占优势;(8) 冰碛层可能位于具有擦痕的基岩或沉积底床上。

2. 冻土的地貌类型 答:(1)、冰楔(2)、构造土(3)、冻融褶皱(4)、冻胀丘 (1)石海、石川和岩屑坡:

冻土地区常年处于负温,物理风化强烈,岩石长期处于负温条件下被冰劈作用破坏,地面广泛裸露冻裂的岩块和碎石,称石海。

岩块受重力作用往沟谷地集结成带,因冻胀、收缩和春季底土解冻等石块整体往下蠕动,称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