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a点和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②a点和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③a点和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④a点和d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如图所示,木板可绕固定水平轴O转动,木板从水平位置OA缓慢转到OB位置,木板上的物块始终相对于木板静止,在这一过程中,物块的重力势能增加了2J,用FN表示物块受到的支持力,用Ff表示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在此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FN和Ff对物块都不做功
B.FN和Ff对物块所做功的代数和为0 C.FN对物块不做功,Ff对物块做功为2J D.FN对物块做功为2J,Ff对物块不做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7.如图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由地球飞向月球时,沿曲线从M点运动到N点,在此过程中探月卫星所受合力方向可能是下图中的
8.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A沿着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下滑,B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物体分别到达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WA?WB B.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WA?WB
C.两物体分别到达地面时,重力的瞬时功率PA?PB D.两物体分别到达地面时,重力的瞬时功率PA?PB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与转台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块重力的k倍,物块与转轴OO'相距R,物块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物块速度由0增加到v时,物块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恰好开始匀速转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物块由静止到滑动前的这一过程中,转台的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为
A.0 B.
11kmgR C.mv2 D.2?kmgR 2210.如图所示,一铁块压着一纸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当以速度v抽出纸条后,铁块掉在地上的P点,若以2v速度抽出纸条,铁块仍掉落在地上,则(不计空气阻力)
A.落点仍在P点 B.落点在P点左边 C.两次下落时间不同 D.两次下落时间相同
11.为了验证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抛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关于该实验,下落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球的质量应相等 B.两球应同时落地
C.应改变装置的高度,多次实验
D.实验也能说明A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2.如图所示,楔形木块abc固定在水平面上,光滑斜面ab和光滑斜面bc足够长且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θ,顶点b处安装一定滑轮,质量分别为M、m(M>m)的滑块,通过足够长且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轻绳与斜面平行,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一切摩擦阻力,在两滑块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为g)
A.M的机械能守恒
B.轻绳对m做的功等于m机械能的增加量
?M?m?C.从静止释放后,经过时间t,两滑块组成系统重力势能减少量为
D.从静止释放后,经过时间t,绳对M拉力的冲量大小为三、实验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总计12分
g2t2sin2?
M?m22Mmgtsin?
M?m1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不挂橡皮筋时能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保持匀速运动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 C.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D.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E.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F.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1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0.02s,自由下落的重物质量为1kg,打出一条理想的纸带,数据如图所示,单位是cm,g?9.8m/s,O、A之间有多个点没画出,打点计时器打下点B时,物体的速度vB=_________m/s,从起点O到打下B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_________J,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k=________J,(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动能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计算题:
15.已知地球半径为R,某一卫星在距离地面高度也为R的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线速度; (2)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周期。
16.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末端与水平传送带相切,水平传送带足够长,以v=2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质量m=1kg的物块从弧形轨道上高h=0.8m处由静止释放,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不计空气阻力,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