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 下载本文

9.5.4 池体结构承载能力项目应根据结构类型按照本标准第6.2节至第6.4节规定的重要结构构件的分级标准评定等级。

9.5.5 池体损漏应对浸水与不浸水部分分别评定等级,池体损漏等级按浸水及不浸水部分评定等级中的较低等级确定。

1 对于浸水部分池体结构应按表9.5.5对渗漏损坏评定等级。

2 对于池盖及其他不浸水部分池体结构应根据结构材料类别按本标准第6.2节至第6.4节对变形、裂缝、缺陷损伤、腐蚀等有关规定评定等级。

表9.5.5 水池池体结构的渗漏损坏评定等级 结构评定标准 分类 a b c 砌体无裂缝,无渗表面或表面粉刷层有风有渗漏现象或结构 漏痕迹 化,表面有老化裂损现有新近渗漏痕象,但无渗漏现象 迹 钢筋无裂缝,无渗表面或表面粉刷层有老有渗漏现象或砼结漏痕迹 构 化,表面有开裂现象,有新近渗漏痕但无渗漏现象 迹 钢结腐蚀防护层完腐蚀防护层损坏且伴有严重腐蚀或局构 好或无腐蚀现一定程度腐蚀,但无渗部有渗漏 象,无渗漏痕漏现象 迹 注:对地下或半地下水池,当渗漏可能对结构或正常使用产生不可忽略影响时,应进行试水检验

9.5.6 水池附属设施包括水位指示装置、管道接口、爬梯、操作平台等等,可根据实际状况按下列规定评定:

完好的:无损坏,工作性能良好;

适合工作的:轻微损坏,但不影响使用; 部分适合工作的:损坏较严重,影响使用; 不适合工作的:损坏严重,不能继续使用。

9.5.7 水池鉴定单元的可靠性鉴定评级,应按地基基础、池体两个结构系统中可靠性等级的较低等级确定。

水位指示装置、管道接口、爬梯、操作平台等附属设施评定可不参与鉴定单元的评级,但在鉴定报告中应包括其检查评定结果及处理建议。

10 鉴定报告

10.0.1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鉴定的目的、内容、范围及依据。 3 调查、检测、分析的结果。 4 评定等级或评定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6 附件。 注:对于专项鉴定,鉴定报告应包括有关专项问题或特殊要求的检测评定内容。

10.0.2 鉴定报告编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鉴定报告中应明确目标使用年限,指出被鉴定建、构筑物各鉴定单元在目标使用年限内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 鉴定报告中应明确总体鉴定结果,指明被鉴定建、构筑物各鉴定单元的最终评定等级或评定结果,作为技术管理或制订维修计划的依据。

3 鉴定报告中应明确处理对象,对各鉴定单元的安全安全性评为c级和d级构件及C级和D级结构系统的数量、所处位置作出详细说明,并提出处理措

施;若在结构系统或构件正常使用性评定中有c级构件或C级结构系统时,也应按上述要求作出详细说明,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措施建议。

附录A 单个构件的划分

A.0.1 工业建筑的单个构件,应按表A.0.1划分。

A.0.1 单个构件的划分

构件类型 基础 独立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 墙下条形基础 构件划分 一个基础为一个构件 一个柱间的基础为一个构件 一个自然间的基础为一个构件 带壁柱墙下条形基础 按计算单元的划分确定 柱基础 单桩 群桩 一根为一构件 一个承台及其所含的基桩为一构件 筏形基梁板式筏基 一个计算单元的底板或基础梁 础 柱 实腹柱 组合柱 双肢或多肢柱 平板式筏基 一个计算单元的底板 一层、一根为一构件 一层、一根为一构件 一整根(即含所有柱肢)为一构件,如砼双肢柱、格构式钢柱 分离式柱 混合柱 一肢为一构件 一整根柱为一构件,如下柱为砼柱、上柱为钢柱

桁架、拱架 梁式构简支梁 件 墙 连续梁 砌筑的横墙 一榀为一构件 一跨、一根为一构件 一整根为一构件 一层高、一自然间的一横轴线或纵轴线间的一个墙段为一构件 砌筑的纵墙(不带壁一层高、一自然间的一横轴线或纵轴柱) 带壁柱的墙 板(瓦) 预制板 现浇板 组合楼板 线间的一个墙段为一构件 按计算单元的划分确定 一块为一构件 按计算单元的划分确定 一个柱间为一构件 轻型屋面(彩色钢板一个柱间为一构件 瓦、瓦楞铁、石棉板瓦等) 折板(壳) 网架(壳) 一个计算单元为一构件 一个计算杆件或节点 A.0.2 本附录所划分的单个构件,应包括构件本身及其连接、节点。

附录B 大气环境砼结构耐久年限评估 B.1 一般规定

B.1.1 在进行砼结构或构件耐久年限评估时,应进行下列项目的现场调查与检测:

1 环境温、湿度调查与测试;

2 砼强度检测; 3 砼保护层厚度检测; 4 砼碳化深度检测; 5 砼中钢筋锈蚀状况检测。

B.1.2 砼结构或构件考虑钢筋锈蚀或损伤的耐久年限应根据其重要性、所处环境条件以及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按下列规定进行评估:

1 对外观要求严格的工业建筑物,可将砼保护层锈胀开裂作为耐久性失效的标志。 2 对外观要求一般的工业建筑物,或允许出现锈胀裂缝或局部破损的构件,可将结构性能退化作为耐久性失效的标志。 B.1.3 环境等级和局部环境系数可按表B.1.3取用 表B.1.3 环境等级及局部环境系数 环境类环境等级 别 一般大Ⅰ一般室内环境,一般室外不淋雨环境 气环境a 局部环境系数m 1.0 (Ⅰ) Ⅰ室内潮湿环境(湿度≥80%或变异较大) 1.5~2.0 b Ⅰ室内高温、高湿度变化环境 c 2.0~2.5 Ⅰ室内干湿交替环境(表面淋水或结露) 3.0~3.5 d Ⅰ干燥地区室外环境(室外淋雨)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