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数8里面分了( )个2?(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三、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要分的总数相同,每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问题诊断:
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本质就是“平均分”,学生在前面例1-例3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一类问题概括化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符号表征),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然后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亲身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感受到学习除法的价值。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通过多种表征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