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构想及前景探析
作者:鄢秀丽 黄金波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
摘 要: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一元化”理念及各种流行音乐的流行,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应找出应对措施推进民乐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挑战;前景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18-02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扎根于华夏民族这方沃土,反映各民族的生活状态,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核心。然而,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比如黑人R&B曲风、爵士音乐等到西方流行曲在中国流行,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危机。中国民族音乐亟需“拆墙拓路”,寻求破局之道。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中国民乐面对强势的西方音乐,惟有开拓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及发展史。中国的民族音乐最早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就有了“陶埙”等吹奏乐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音乐文化昌盛繁荣的时代,如周代的大型宫廷乐队,而唐代的音乐更是位居世界前列。历史长河中的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丰富、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国民族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内涵独特的音乐体系,民族特征鲜明。中国民族音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融合各种外来音乐,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表现旋律的特色。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千年的发展完善,不断地发展创新,并不断推动着中国民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表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及音乐格调层次。
(二)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中国民族音乐进入当代后,其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态势。例如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如火如荼,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时间具有民族特的乐曲、歌曲大量涌现,如《喜看麦田千层浪》、《赛马》等。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开始借鉴一些西洋乐曲,开始迎接外来文化的传入。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来音乐文化开始抢占中国音乐市场,出现了“摇滚热”、“爵士势”、“通俗音乐热”……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流行音乐开始风靡于中国的城市及乡村。外来文化虽利于民族音乐创新,但从总体看,其阻碍作用也不可小觑。 二、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势微”原因探析
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十分优秀,但仍然难敌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强势冲击,生存现状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的危机,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是文化涌入引发的文化“变异”。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究,民族音乐多以具体的民欲活动为载体,民俗活动源自于民众历史性的生存需要和适应环境的需求。如今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变化巨大,许多民俗活动正在消亡。
(二)民众音乐审美情趣改变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文化多元化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外来音乐文化迅速涌入国内。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音乐文化的传播日新月益。同时,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更注重外来音乐文化的宣传,不太注重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这些因素导致大多数年轻人的音乐审美情趣发生变化,民族音乐受众群越来越弱小。
(三)中国民族语言衰退的影响。据统计,中国原有的120种民族语言中近50%的语种处于衰退中。伴随着外来强势文化及中国普通话的推广,民族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势微”,很多濒危民族语言只存在于口头语言中,甚至成为文献语言。民族音乐没有相应的文字作为支撑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四)中国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身份焦虑”。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像民乐老艺人一样,用一种演奏者的思维来进行民乐创作,这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创作方法;一种是将欧美等西方音乐的技巧,生搬硬套于民族音乐创作中,标榜的是“后现代”,却导致民乐作品缺乏旋律美感。创作领域的两个极端使得中国民族音乐让人不愿听、艺人不愿演,因而陷入困境。
三、发展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途径探析
创新是音乐艺术的生命。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相较于西方交响乐,因地域性、民族性、缺乏理论体系等因素,无法获得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未跳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固定模式。因此,当代民乐创作更需要的是“固本求源”,而不是当前发展现状中的“舍本求末”。
(一)激发民族音乐创作人振兴民乐的使命感。纵观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民族音乐不是缺少西方音乐的技巧,缺少的是音乐人对振兴民族音乐的使命感。民族音乐艺术家们惟有沉下心来,去体悟中国民族音乐传统思维技法的精妙,领悟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的内涵,摸索民族音乐的创新方式,才能使民乐创作更上一层楼。2015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坛上,就涌现一批具有强烈民乐使命感的艺术家,如沪上“二胡皇后”闵惠芬,她的演出达六七百场,观众超过了40万。她既在海内外知名剧院中演出过,也背着一把二胡走进过学校和乡村。但在我国音乐领域,有强烈振兴民族音乐使命感的艺术家太少了。 (二)各界需力促中國当代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趋势。当前国内的音乐界,风头最盛的还是各类流行音乐,尤其是年轻人爱听、爱唱的各类流行歌曲。近年来许多流行音乐有了民族化的趋势,不乏大量民族调式、民族乐器、古诗词、古戏曲音乐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作中来,让人耳目一新。各类流行音乐创作人也开始认真研究民族音乐,思索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之路。目前,许多流行音乐在内容、体裁、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民族化元素,如周杰伦的《乱舞春秋》、林俊杰的《曹操》等,而劉德华的《继续谈情》则融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这些音乐作品主体还是流行体,但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有利于文化传承。流行音乐的各类民族元素,即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又是对其重构及反哺。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交融与借鉴,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崛起的显现。一方面它印证了民族音乐审美品质和文化价值,一方面也使流行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改革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有“势微”的趋势,这与音乐教育有很大关系。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也占有很大比例,有些高校还根据本地特色增加一些地方音乐。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因音乐课程少、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等原因,使民族音乐教育成效甚微。民族音乐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培养大批民族音乐人才,音乐艺术教育是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演唱家都需要高等教育来培养。
(四)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民族音乐有较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如果直接将原生态的音乐展现给受众,往往不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如果完全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手法来呈现,又会损傷原生态民乐的文化根基。因此,惟有在保持民族音乐原生性基础上根据民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才能推动其发展。譬如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他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音乐影响力,就与他对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巧妙利用分不开。他所整理的民歌許多都是依据受众的口味采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的。 四、对民族音乐发展前景的思考
中民族音乐确实优秀,但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在发展民族音乐的过程如果一味传承而不顾及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民族音乐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一)要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民族音乐总是以“弱势文化”的面貌呈现,广大音乐爱好者将会更加趋向于流行音乐,并因此对民族音乐产生自卑心理。民族音乐的传承包括活态传承和静态传承两个方面。静态传承可以通过诸如博物馆等形式,将各类民族音乐的文字、谱例、乐器、服饰等静态资料保护起来,惟有自己重视,它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音乐。活态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民族音乐的演奏、表演等活态化的方式来进行,将民间音乐从田间地头、乡间弄堂里经过挖掘、整理、创新再搬上舞台,搬上各级学校的音乐课堂,这是最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方式。
(二)全球化是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一定得靠其民族性为支撑,但如果无法应战全球化的文化竞争,民族音乐依旧会难以生存。民族音乐需具备全球化视野与思维,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因此,民族音乐艺术作品需继承本土文化的基因,同时符合国际化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参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此外,民族音乐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要在全球找准自己的位置。民族音乐顺应全球化的趋势,绝非是牺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