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六第六单元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哲学思想,故本题应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十三陵的布局,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入手即可。 16.在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宏伟,规格最高的陵墓是( ) A.长陵 B.定陵 C.永陵 D.显陵 答案:A 解析:

分析: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著名的陵墓,规模最宏伟,规格也最高,故本题应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规模宏伟的长陵,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7.为明成祖举行隆重祭祀大典的宫殿是( )

A.明楼 B.祾恩殿 C.享殿 D.宝顶 答案:B 解析:

分析:祾恩门内为祾恩殿,是为明成祖举行隆重祭祀大典的宫殿。故选择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规模宏伟的长陵,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8.明长陵是( )的陵墓

A.朱元璋 B.朱棣 C.朱由检 D.朱高炽 答案:B 解析:

分析:明长陵即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故选择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规模宏伟的明长陵,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19.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入葬者是( )

A.朱元璋 B.朱棣 C.徐皇后 D.马皇后 答案:C 解析:

分析:1413年,明成祖将他已逝的徐皇后从南京迁葬到长陵,使其成为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入葬着。故选择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规模宏伟的长陵,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0.明代皇陵中用料最优、做工最细、规制最为巨丽,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是( ) A.明长陵 B.明孝陵 C.明定陵 D.明永陵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十三陵中,长陵是用料最优、做工最细、规制最为巨丽,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黄陵,故选择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规模宏伟的明长陵,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它将明代帝王的“雄才伟略”高度集中和概括,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地构建为真实的艺术殿堂,成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上的杰作,……整个紫禁城也就成为浓缩了的宇宙和等级社会的模型,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万寿无疆。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

材料二 (颐和园)园中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式,殿堂厅室、廊馆轩榭、亭台楼阁、塔庙坊桥,一应惧全。园林的布局,有主体,有陪衬,并注意协调山峦和湖泊等景物的关系,建筑虽多而不杂乱,……形成山水秀丽、景色万千的人间仙景。……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

材料三 (十三陵的石雕)无论是石人还是石兽,都表现出华而不实的浮夸之气,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而孝陵石雕群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却与十三陵不同,雄大浑厚,体积丰硕而富有感染力,反映出明代初年中国统一以后所应具有的博大深厚的气魄,在艺术上显示出朴素而又洗练的特点。……(孝陵)石雕群不仅增加了陵墓建筑的伟丽庄严,同时与整个陵墓相谐,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莫大无边。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 请回答:

(1)有人把材料一中的这条“中轴线”称为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谈谈你对这条“精神轴线”的理解。你认为今天中国人民的“精神轴线”是什么?

答案:古代:皇权至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儒家思想;今天:众志成城,振兴中华,和谐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颐和园园林建筑在布局上是如何体现自然、和谐的幽美意境的?对我们今天的城建规划有何借鉴之处?

答案:设计:注意了山水湖泊的映衬,远景和近景的呼应,园内和园外,整体和局部的协调,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体现出自然和谐的幽深之美;借鉴:自然和谐的搭配,顺势而建,尽量少拆迁,减少破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明朝的历史背景谈谈为何十三陵和孝陵的石雕艺术风格会有所不同?十三陵和孝陵从布局上又是如何体现皇权至尊的?

答案:明初,太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开国之初的蓬勃发展繁盛在文化上即表现为雄大浑厚富有活力;随着中晚期内忧外患,社会矛盾的加剧,明朝逐渐衰落,所以十三陵看起来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皇权至尊:“前朝后寝”的设计建造,以主干道贯穿整个陵区,曲折幽深,高大威严,而主干道旁边的石雕和其他一些次要建筑较为低矮,以凸显皇权的威严和至尊。 解析:

分析: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三陵的布局及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宗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时太宗择寿陵,久不得吉壤,而仁孝皇后尚未葬。礼部尚书赵以、江西地理术人廖均卿至昌平,偏阅诸山,得昌平东黄土山最吉,遂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七十

材料二 在平津战役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特意通过地下党派人去询问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哪些地方需要保护,粱思成给了他们一张画满圆圈的地图,这张地图很快就挂在了作战指挥部的墙上。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百家讲坛》

材料三 在永陵陵寝围墙之外,却赫然坐落着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周围是由破旧的砖瓦砌起来的一人高的院墙,其中离永陵围墙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左右的距离;院墙内几排平房里养着数百头小猪,大量猪粪堆在永陵围墙脚下。……在昭陵、景陵附近,大片民宅紧邻陵寝的围墙,而在一些陵外更是建成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设施,以便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明十三陵皇家景现遭人为破坏》《华夏时报》2007

年6月2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朝统治者选择十三陵陵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十三陵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思想?

答案:依据:天寿山风水好,统治者认为这关系到王朝的兴亡;设计思想:封建传统礼制、阴阳五行学说、国家统一、皇权至尊、陵寝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等。(任答两点即可。)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为此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因素:战争、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等。(任答两点即可。)措施:政府立法、宣传动员。

(3)有人说,十三陵是一部明朝兴亡史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明朝永乐帝朱棣的长陵恢弘壮丽、明末崇祯帝思陵分外简陋反映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明世宗的永陵和明神宗的定陵反映了明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统治者的昏庸。 解析:

分析: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三陵的兴建及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设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