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实习报告3篇 下载本文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与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 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 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 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 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 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 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 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 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 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 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 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 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 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 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 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 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 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

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第一,虽然 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 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 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 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 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 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 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 的立交桥。但是从通行的状况 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 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 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 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 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 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 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 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9月18日--------9月20日

实习线路:内江-----成都-----攀枝花-----昆明-----内江

主要路线:成渝铁路,成昆铁路,内昆铁路

实习目的:运用经济地理的科学理论,实地考察攀枝花市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布规律;学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增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经济地理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一、 攀枝花地理概况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始建于1965年,是共和过历史上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位于东经101°08′至102°05′,北纬26°05′至27°21′。幅员面积7434.4平方公里。源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蜿蜒穿过百里钢城,同雅砻江汇合后奔腾东去。东、北两面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里、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全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城市人口中98%以上来自全国各地,是一座名

符其实的移民城市。

成昆铁路和川云西线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攀枝花市以 开发的累累硕果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 、中国西部工业明珠。

攀枝花市气候独特,光热充足,雨量集中,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呈垂直差异明显的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干燥、炎热,四季不分明,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6——10月为雨季,11——第二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20.3度,无霜期达350天,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300——2700小时,因此,攀枝花市又有“太阳城”的美称。

二、攀枝花自然 丰富

丰富,攀枝花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这里矿产 储量大,品种多,堪与非洲大裂谷媲美,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近80亿吨,其中钒储量占全国的百分之64,钛占国内储量的百分之93,还有铬、钪、钴、镍等多种稀有金属。煤炭储量在全省占首位,木材蓄积量大,非金属矿以及玛瑙、水晶石、宝玉石、花岗石、砚台石丰富多彩。除此,水能电力 开发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水电的优越条件,已发电的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是我国本世纪末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坝高达240米,库容量达58亿立方米,形成的湖区面积达101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旅游 独具特色,我市由于地处横断山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 基础。其中,生长在巴关河的攀枝花苏铁(又称铁树)林自然生长成片,达23万多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苏铁林,由于年年开花,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因生长在2.7亿年前的远古年代,所以与恐龙、熊猫并称为巴蜀三宝。在红格温泉可享受氡气矿泉沐浴,在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领略原始森林的清新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色,在龙潭溶洞可观看千姿百态的洞中奇观,在二滩高坝平湖区,既可参观世界级的水电站的雄姿,又可在水上游览。此外,还有丰富的具有亚热带特色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攀枝花钢铁工业建设----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1、攀枝花钢铁集体公司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是攀枝花市的主体企业,是我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钒制品和铁路用钢生产基地,中国品种结构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中国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基地及世界三大产钒企业之一。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 b

; 攀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年产铁560万吨、钢560万吨、钢材530万吨、钒制品(以 2 5计)1.5万吨、钛精矿25万吨、钛白粉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年,

攀钢实现销售收入168.3亿元,利税22.8亿元,利润7亿元,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截止 年底,攀钢的资产规模已达343亿元,成为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

攀钢依托 优势和工艺技术优势,形成了以重轨、310乙钢等为代表的大型材,以汽车大梁板、冷轧镀锌板、 钢等为代表的板材,以无缝钢管为代表的管材,以高钒铁、钒氮合金、高品质钛白粉为代表的钒钛制品以及优质棒线材五大系列标志性产品。攀钢是国内唯一能生产在线全长淬火钢轨和最早大批量生产高速铁路用轨的企业,重轨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具备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实力;汽车大梁板、热轧酸洗板、冷轧镀锌板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出口到欧美等市场;攀钢钒制品目前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占国际市场的15%左右,钒产业已成为攀钢新的支柱产业。攀钢产品遍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欧洲、北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攀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 配置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有限、相关、多元、持续发展战略,立足钢铁和钒钛主业,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拓展金融、贸易等产业领域,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2、攀钢建设的有利条件

丰富的 是攀钢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攀钢就煤就铁就水,属 开发型布局,其发展是建立在有“富甲天下的聚宝盆”的攀西地区的丰富自然 基础上的。盘西地区是著名的“钒钛磁铁矿”产地,现探明铁矿 100亿吨,占全国20%,为全国第二大矿;共生有钒 万吨,占全国87%,居世界第3位,钛8.7亿吨占全国94.3%,列世界第一。此

外还伴生有箔、镍、钴、镓等多种金属,综合利用价值高。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白马、大和、红格等地。盘西煤的总储11亿吨,其中炼焦煤5亿吨,产于宝鼎、盐源、红源。附近炼钢用辅助原料也较丰富,溶剂石灰石储量3.5亿吨,占全省81.4%,硬质粘土1412万吨,均能满足大型钢铁基地需要。

此外水 极丰富,河川径流总量达1100亿立方米,蕴藏水能 3894万千瓦,可开发3325万千瓦。

3、生产布局特点

(1)宏观布局: 开发型,就煤,就铁,就水

(2)中观布局:沿江团组式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受地形制约的结果。

全市共分为8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片区:

攀密片区:以采矿、选矿、机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