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下载本文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考点2:中国的自然灾害(包括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的地质灾害;中国的水文灾害;中国的气象灾害;中国的生物灾害)

(大纲全国卷10—11)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2题。

9.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向。根据图中比例尺,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24小时后甲地将位于高压中心的西南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甲地主要吹东南风。 【答案】B

10.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灾害性天气现象。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受低压槽控制,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可知,可能经历冷锋天气,由于此时为夏初,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排除A、D项;连绵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造成的,排除B项。 【答案】C

11.(2012上海卷地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 环渤海平原 黄淮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旱灾频次 32 169 415 846 949 水灾频次 219 357 799 1407 2151 ⑴ 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4分)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

(1)考查提取图文数表有效信息能力。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

(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

(3)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原因和重点地区防治措施。

【答案】:⑴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⑵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

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⑶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

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

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12.(2012山东卷文综)(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

回答问题。

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分)

(1)指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3.(2012海南卷地理)(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

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关键是从沿海海岸地质剖面图分析沿海地区可能的自然灾害种类,珊瑚礁碎屑被搬运到海岸陆地以上,与海洋珊瑚平台之间为平均高潮位,说明可能海啸、风暴潮等海洋地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最大,这与太平洋西岸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多海洋地震、火山而引起海啸;西太平洋是世界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势力范围,从而引起海洋珊瑚碎屑随风暴潮搬运到沿海陆地。

【考点定位】考查西太平洋沿海自然灾害种类及产生原因。

【答案】:(1):海啸灾害。(3分)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3分)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4分)(2):风暴潮(台风)灾害。(3分)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3分)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4分)

(以上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即可得分。其中指出灾害种类得3分,理由合理其充分得7分)

考点3:防灾与减灾(包括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