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下载本文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的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

(一)、称谓

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 家里可好啊? 孩子怎么样? ”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 引起不快, 所以西方人对这种寒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doing?” 在寒暄问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有些话题。西方人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所以中国人要特别留意。天气的状况是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如“It’s sunny。”

或“what a bad day, isn't it?”或者直接发表赞扬。因为赞扬是人生最美好的添加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和英美口头交际中的问候语的差异。各地人们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传承各自悠久而古老的文化。口头交流必然产生差异。学校及各个社会组织应带领着人们去学习跨文化交际,促进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

(三)、告别语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希望他们能早日恢复健康。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指手画脚。一般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

(一)、中西方致谢差异

表达感谢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很重要的社交价值。它是维系社会各阶层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得体、体贴的表达感谢可以使交际者双方感到温暖、亲切。相反,不得体、措词不当的感谢会对致谢人和听话人双方的“面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感谢的表达方式从简单的寒暄语到长时间的交际事件,因具体情况而异。大多数操英语为母语的人会有意识地把表达感谢与“”联系起来;thank you然而,他们有时没有意识到复杂的致谢潜在规则涉及到致谢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学习者也没有意识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感谢这些复杂的潜在规则。他们常常认为表达感谢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交际行为,没有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致谢言语行为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有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致谢,也会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情况。除了口头上表达感谢外,请人吃饭也是一种实施致谢的方式。例如,在西方文化里,请客吃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汉语文化里,更是如此。在这种社交活动中,表达对对方的谢意是自然和谐的。在话轮序列中,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话语的礼貌互动,会随着会话语境的变化而动态生成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讲,提出邀请、被拒绝,再提出邀请,又被婉拒,最终邀请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

(二)、中西方致歉差异

道歉语是指能够为被冒犯的人挽回面子的一类语言。在全球化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美西方合作与接触不断增多,但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由于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并服务和维护那些价值观,因此,道歉言语行为能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 相比英语的道歉目的性,中国文化中的道歉更表现在内心的愧疚造成的心理影响,因此特别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遗憾和愧疚。尽管双发把道歉当作必需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礼貌的变现,但是在使用的目的上还是存在者差异。中国惯用“直接道歉来保持对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欧美人则倾向于采用“说明理由”和“下保证”来处理失礼的情况。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因此在交流中更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使用较多的客套话以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

和外界的语言信息。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要尽量保持与对方的稳定关系,而由于较为了解对方的话语内涵,因此有的时候把话语说得很模糊,只要双方的关系比较稳定,冒犯者并不需要进行非常正式的道歉。反之,英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注重对话中的信息,而不是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因此,由于交际的内容是确定的,一旦发生了与预计偏差的事情,冒犯者必须多自己造成的错误进行道歉,安抚对方。在使用频率上,中国人的道歉次数要远远少于英美人,英美人把道歉当作一种凸显尊重人身利益的工具,而中国人则把道歉看作一项行为,道歉的态度与冒犯程度是对等的。中国人对于熟识的人和家庭成员的道歉往往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甚至不说;但是欧美人的道歉则会“一视同仁”,无论亲疏。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似的话语模式来实施道歉的行为,但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人比英语使用者更加注重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关系,而英语使用者往往更习惯于就事论事,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都采用相似的道歉方式。在道歉语的使用中,英美人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国人很多。在英美人看来,道歉是日常生活交际的一个部分。英美人对于道歉是比较推崇的,因为英美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因此特别注意凸显自己的自身利益,对待他人也相对界限明确,言行之间害怕冒犯到被人,不希望自己无意或有意影响到别人的利益,警惕自身的“出格”举动。比如,自己感冒了之后会咳嗽或打喷嚏,在公众场合必然会影响到别人,如传播了病菌等,因此会为这种情况向周围的人道歉。在中国人看来,道歉主要发生在比较实际的行为中,咳嗽、打喷嚏这种行为被看作不可抑制的生理现象,因此很少有人为了这种行为向周围的人道歉。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饮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因此中国人对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宾客时,中国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视,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贵的,而且讲究荤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甚至连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则更珍惜时间,做事以效率为原则,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请宾客,主人的准备野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菜很可能就是几道数量不多但是比较珍贵的蔬菜。

(二)餐桌用语差异

在请客人用餐时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显得很自然随意。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气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讲究热闹,所以经常在餐桌上高声谈话,其气氛虽说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没有教养的表现。西方的餐桌礼仪讲究礼仪和素养,整个就餐过程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优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