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高三论语选读复习之中庸之道讲义 苏教版 下载本文

资料序号 选编:刘明 高三语文066 复核:孟祥华 高三《论语选读》复习之《中庸之道》讲义

一、熟读文本,积累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好之?必也狂狷乎?不如乡人之善者..??A. B. ?君子亦有恶乎?狷者有所不为也??..?恶勇而无礼者?师与商也孰贤??..C.? D.?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子曰:“未可也。”??..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适也,无莫也 B.乡原,德之贼也C.然则师愈与 D.不得中行而与之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博我以文 B.孰能为之大 C.曾皙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中行而与之 与:跟从 B.小大由之 ..

由:遵从

C.乡原,德之贼也 贼:盗贼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讪:讥笑 ..6.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1)不得中行而与之 礼之用,和为贵 (2)狂者进取 恶称人之恶者 ....

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风乎舞雩 .

9.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 ___。”

(2)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 ___。

二、探究观点,砥砺思想

课题综述: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具体理念: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理念。 ※中庸思想

(1)中立不倚,不走极端。 (2)执两用中,稳健行事。 (3)顺乎人情,合乎事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强调取两用中——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强调“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

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

4.中庸之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我修养上的中庸之道:①文犹质也,质犹文也。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交友待人上的中庸之道:①周而不比②矜而不争③群而不党④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⑤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⑦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教育教上的中庸之道: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思想运用,提升境界

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

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杨伯峻《论语译注》)

①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1分)

②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4分)

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①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2分) ②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