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下载本文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 《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 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5、比 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 《生民》 2、农事诗 《七月》

3、燕飨诗 《鹿鸣》 4、怨刺诗 《正月》

5、战争诗 《采薇》

6、徭役诗 《君子于役》 7、婚恋诗 《关睢》《氓》 四、《诗经》的艺术特点 1、直抒胸臆的风格 2、赋、比、兴的运用

(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 4、重章叠句 5、修辞手法 6、句式变化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原名《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三、《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孔子编订。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它是“礼义之大宗”,以一字寓褒贬。 四、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有《春秋外传》之称。 2)《左传》是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3)《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4)《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5)《左传》的艺术特点: 1、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2、写人形形色色,百态千姿。 3、记言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五、1)《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最多的是晋语。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3)《国语》的文学价值: 1、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2、情节结构,有所创新。 3、语言畅达,风格不一。 六、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汇编后,定名为《战国策》。 2)《战国策》的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所以此书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3)《战国策》写人的方式为以后“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P85)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画蛇添足 3、狐假虎威 4、南辕北辙 5)《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

1、社会条件是士阶层的隆起; 2、学术条件是私门教学的兴盛。

二、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理解记忆) 第一、语录体

(一)语录体《论语》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其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它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

《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第二、对话体 (一)《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二)《墨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中的《兼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 (三)《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而成,为一个主题服务。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第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尤其是荀子开创的驳论体,标志论辩文的成熟,在其弟子韩非子手中发展到了极致。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三、孟子与《孟子》 1、《孟子》是对话体形式,是对《论语》语录体的仿效。 2、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大体可总结为三: (1)提出了仁政思想,即保民重民和实行王道。 (2)提出了“义”,将“义”定义衡量人的行为的标准。 (3)提出了“性善论”,恻隐之心。 3、《孟子》的文学价值(要求适当解析): (1)神情毕现的孟子形象。

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2)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 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气盛辞壮的语言风格。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而且他“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4)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 他提出了三个著名主张:“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以意逆志”。

四、 庄子与《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