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下载本文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考查颈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②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②舴艋(zé 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甲)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个孤苦凄凉环境中的女子形象;(乙)诗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 B.(甲)词上阕侧重写词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阕偏重于内心情感的挖掘,由表及里;(乙)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沿途美景饱览无余,意犹未尽。 C.(甲)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用语新奇;(乙)诗尾联中的“最爱”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湖春景赞发美之情。 D.(甲)词下阕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乙)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即景寓情,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2.请简要赏析(乙)诗颔联“争”和“啄”两词的妙处。

【答案】 1.D

2.“争”字写出了早莺争抢着飞向暖树的情态,“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D:甲词中的下片,主要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乙: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例: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诗歌的意思来思考。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据此作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②③

【答案】 1.BD

2.(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A项理解有误。B项,正确。C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D项,正确。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BD。 2.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