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
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
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2
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3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难点: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
4
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导语设计
以文章《出川》里面浴血奋战的四川军阀士兵的事迹导入。 (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投影片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 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 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 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
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选择优美的景色描写,学生齐读品味。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投影片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蹿(cuān) 转弯抹角(mò) ..寒噤(jìn) .仄歪(zè) .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 趴(pā) .扒(bā) . 飒(sà)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