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33、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答:(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3(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34、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3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 答: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动物的次级生产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P=C-FU-R,式中,P为次级生产量,C代表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FU代表以粪、尿形式损失的能量,R代表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 36、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1 收获量测定法;2 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 叶绿素测定法;
3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答: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38、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 即P=A﹣R ;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 即A=C﹣FU;
(2)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 (3)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 39、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答: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40、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4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4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和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越激烈。
43、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和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4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5、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a-rt
或写该方程和积分式:Nt=K/1+e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4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这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和所有个体进行存活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4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和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和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48、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作业二:
1、生态系统流动的两个特点及意义
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2、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答:(1)稳定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反馈调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
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4、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答: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淹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5、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6、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 7、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答:(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
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8、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答:(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美国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9、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答:(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内环境无特点。(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
10、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答:(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sley;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 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11、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答:(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3)主要分类单位:①群丛(基本单位);②群系(中级单位);③植被型(高级单位)。 12、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答:(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 (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