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新文档 下载本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小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愉快、乐观的态度去适应新的环境;能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能勤奋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遇事烦恼能排除心理障碍等。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有时会给子女不同程度的压力。也有当今升学考试的压力、父母离异等原因,让当代小学生在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笑容中流露出敏感、嫉妒、失落、自卑等表现,这让他们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小学阶段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第一阶段,既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授予学生知识,发展他们智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作为小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能够适应

步入小学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能够感受在班集体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乐趣;学会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在学习中勤奋进取,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教学《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时,先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内容是小明因课余时间在教室走道不小心碰到小军,小军就生气推了一下小明,因而发生了矛盾。看了小品后让大家讨论: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同学的发言,再结合当时的情况给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和同学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谦让才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能因一点小事而产生矛盾。这样会影响到与同学的关系。通过直观教学让小学生明白了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要和同学友善相处、互相谦让,要有理解、宽容之心,不要斤斤计较。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它能够融知识教育、道德培养、能力训练、陶冶情操于一体。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品味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榜样示范、感悟真情、耐心疏导等方法,坚持鼓励学生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和自己联系起来,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陶冶学生心灵,起到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

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气馁,不丧失信心,要鼓起勇气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这样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中得到信心,克服一些自卑、失落的心理,鼓起勇气继续努力。从而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掌声》一课,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需要鼓励,要主动关心别人,特别是深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这样就使一些自卑的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发生彻底的改变,获得生活的勇气。 三、利用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感悟和直接经验得到启发,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被压抑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活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心交流的场所,引导他们说真话、诉真情,让他们把内心的苦闷、失望、不满等不良情绪说出来,给他们心灵一个释放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次,我组织全班学生自由分小组玩“丢沙包”游戏,同学们自由组合后都分小组去做游戏了。我发现一个女孩孤独地站在原地方,怯生生看着同学们快乐地游戏。我走到她身边了解情况,原来她是家庭父母离异的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于是,我充满爱心地和她谈心,解除她心中的忧虑,并叫来班干部带她去一起游戏,慢慢地她也融入同学们的快乐之中。然而,正当同学们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