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 下载本文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姓名 学号 分数

警 示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

1

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或 Over—Urbanization)。

③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

2

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联系:

–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郊区化的实质就是城市的“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推动城市人口及职能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转移的过程。

①政治因素:战后大量复员军人返乡导致的人口剧增是郊区化的客观前提。 ②土地因素:市中心区房租地价的迅速上涨是引起郊区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③社会因素:中产阶级的郊迁带动整个社会的郊区化发展。

④经济因素: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是郊区化发生的根本原因。 ⑤交通因素:交通工具的机动化为郊区化的兴起创造必要条件。 ⑥政策因素:政府对郊区建设的干预政策是郊区化的重要保证。

3

⑦科技因素:新的通讯技术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进一步促进郊区化发展。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①空间调整

同化作用圈层。CBD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典型的同化圈层位于城市中、上层居民住宅区附近,以新颖别致的商店、汽车展销厅、办公机构总部及新饭店的集中发展为特征。

退化作用圈层:CBD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退化圈层常邻近工业和批发业,与铁路及下层居民住宅区靠近,且以当铺、廉价服装店、廉价餐馆及汽车站密集为特征。这一理论比较切合实际。

② CBD增长方式

第一种“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的增长方式。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发展机制

三大内部推动力 1、聚集力

? (1)工业化、城市化是形成CBD的原动力。 ? (2)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CBD的发展。 ? (3)服务业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