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 下载本文

? (4)信息时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CBD成为可能。(5)高地价对土地用途转换的推动力。

2、2、排斥力。

? 随着CBD的发展,功能内涵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扩展空间,而原有CBD由于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缺少人情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环境质量的低劣等原因,已不能满足CBD功能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CBD发展的排斥力,导致了CBD的分散化。

3、3、吸引力。

? 主要是指郊区吸引力。郊区廉价的土地资源、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人口的外迁,部分中心商业职能随之外迁到郊区,另一方面,小汽车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职能外迁成为可能。部分城市CBD的商务活动向郊区转移,CBD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现象,城市中心区成了主要为外地游客服务的地区。

三种外部影响机制

1、自由式成长机制。2、强制性开发机制。3、调控式改造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内城衰退的原因

①、经济重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内城衰败的主要原因。

②、家庭经营式地方性公司减少而跨国大公司得到发展和增加,但这些大公司与所在地的地方城市并无太多联系,从而使地方经济衰退,且失业人口增多更加速了内城衰败。

③、电子、汽车、航空、生物化学等新工业的选址倾向于环境良好的郊区,工业的外迁加剧了内城衰败。

④、政府开发郊区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建设新城及卫星城,限制中心区新增写字楼数量,动员和鼓励工厂郊迁等,促进了内城衰败。

面对市区人口进一步减少而导致中心区的衰败,各个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

5

政策,开展市区重建活动,主要包括重返大城市和振兴内部的旧城改造以及贫民窟的清理。这些措施是大城市中心区经济得以复苏,“中产阶级化”又使市区人口回升并重新繁华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

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中国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看答题情况给分

6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B卷)

(2008年1月16日)

姓名 学号 分数

警 示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10分)。 2、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

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4、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三、论述题(60分,每题3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行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B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10分)。

? ?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2、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

?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

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

1

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