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九区土地适宜性建设论文 下载本文

基于GIS的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研究区概况

1.1.1自然概况 (一)区位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重庆市主城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丘陵地带,包含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南岸、巴南、江北、渝北、北碚九个市辖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其幅员面积为6388平方千米(如图1)。 (二)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它们不仅影响这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而且直接或者间接的制约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等的工程建设。而重庆自然环境最新显著的特征即是山地地貌,它直接影响了重庆其它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庆主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的低山丘陵地区,由条形背斜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主城之间的向斜地带多为低山丘陵,是城区发展的主要地域,主城区是长江和嘉陵江的切割地带,在第二、三、四阶地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而且地形容易破碎。 (三)气候

重庆主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热量丰富、春早秋短、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多雾、夏多云、霜雪极少、少日照:降水量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雨热同季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6℃~18℃,冬季最低气温在6℃~8℃,夏季最高温度都在38℃以上,最热月均29.0℃~38.5℃。常年均降雨量在1000~1400毫米,且各地的降雨量相差不大,夏半年降雨量多,冬季降雨量少。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光照的分布特点是夏强冬弱。重庆主城区山谷相间,地形闭塞,风速较小,静风频率高,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年均雾日为68天。 (四)水资源

图1重庆市主城区研究范围

1

基于GIS的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

重庆主城区的河流水系较为发达,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入长江,重庆主城区的河流补给也较为丰富,如黑水摊河、杨公桥河、桃花溪河,跳石河和花溪河等分别注入两大江,这些河流让重庆主城区形成了密度较大的水系网络。地下水多种多样,现有水库6座(海底沟水库、胜天水库、两岔水库、新桥水库、南彭水库、下涧水库、)总库容量为9969万立方米,总体来说,重庆主城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详见表1。

表1 2006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 单位:毫米、立方米

行政分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总量

降水量 873.7 776.3 793.6 873.7 809.7 726.3 873.7 814.1 726.3 6393.7

地表水资源量 0.0602 0.1558 0.3958 1.0486 0.8985 0.5108 2.0571 3.0159 3.3469 11.4896

地下水资源量

0.0068 0.0268 0.0610 0.1090 0.1262 0.0999 0.2152 0.4188 0.6651 1.7288

水资源总量 0.0602 0.1558 0.3958 1.0486 0.8985 0.5103 2.0671 3.0159 3.3469 11.4991

1.1.2社会经济概况

重庆主城区包括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南岸、巴南、江北、渝北、北碚九个市辖区,总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江北区下辖唐家沱、鱼嘴、复盛3个镇,五宝乡和峡口镇郭家沱村,华新、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五里庙、寸滩、江北城、郭家沱8个街道办事处,168个居委会,81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45.18万,其中农业人口10.73万,非农业人口34.45万。.在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 87.83%,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一些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

2013年,重庆主城区的GDP达5391.84万元,人均GDP为66686.95元,突破11000美元,超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86%。第一产业产值为1034931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4858745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802470万元,进出口总值达6298788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为388703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409627万元。

1.1.3土地利用现状

2000年,重庆主城区土地总面积为7175.28km2,其中耕地用地面积为4995.7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62%;建设用地面积为373.5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草地的面积为23.15km2,占土地

2

基于GIS的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3

总面积的0.3%;林地的面积为1778.2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78%;其他用地面积为4.6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如图3所示。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2.2研究思路

图3 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2000年)

饼图

在收集重庆主城区的土地利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确定因素权重,并建立 GIS系统管理下的各评价因素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接着利用GIS等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获得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理数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点的分析。

1.2.3研究意义

(一)为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和空间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导致我国的可供适用平地资源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山城城市的土地资源本身复杂的地理特性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将其作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会面临很多的限制和要求,在工程技术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时也会为将来的城镇建设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山地程度建设用地的选择和空间格局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评价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将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尽可能的规划在适宜或比较适宜建设的区域。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的安排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的话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山地城市的土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为止,山地丘陵地区的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平原低坡地区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的现象,在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因地制宜、适宜自身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安全影响等因素的评价方法体系。本文研究是通过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按照评价城市用地的要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