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2019.4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效果

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要求特征:被试对实验的期望效应和实验目的的猜测 疲劳因素 b.外部效度

定义: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范围的准确性,即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提高外部效度应控制的因素:

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保证测量工具的调度。 c.构想效度

定义: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一致性。即研究在理论上的全面性。包括理论上代表性不强和代表性过宽。 提高构想效度:

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 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

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

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 d.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

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第三章 古典心理物理法 一、心理物理法的概述

1. 定义: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是指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 2.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费希纳:感受性——测量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

赫尔姆霍茨:进行视觉和听觉研究;提出颜色知觉和听觉知觉方面的理论。 冯 特:提出实验法和历史法及心理物理法的范式,如分组呈现法;感觉等距法;减半法等。

3.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11

2019.4

差别阈限是某种物理刺激刚刚引起我们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量。操作性定义为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

差别感受性是人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感受能力,也称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韦伯定律——韦伯公式

K=△Ⅰ/Ⅰ

Ⅰ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Ⅰ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韦伯定律的目的:为了引起差别感觉;韦伯常数的大小反映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 韦伯定律的主要贡献:

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指标。 第二,可对不同感觉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对数定律 幂定律

二、感受性的测量

刺激呈现的方式;刺激量;被试回答;计算方法 *测量感受性(感觉阈限) 的方法有三种 1.最小变化法

(1)定义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2)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当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计算差别阈限的公式:

DL=(T上限+T下限)/2

注:DL=差别阈限;T上限=差别阈限上限;T下限=差别阈限下限 2. 平均差误法 (1)定义

这个方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2)求平均误差的方法

12

2019.4

a.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AE=∑|X-St|/n

X表示每次测得的数据,St为标准刺激的强度

b.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在这里,主观相等点是相等地带的中点,它等于各类比较刺激的平均数。 3. 恒定刺激法(次数法)

(1)定义

在测定阈限时,只用少数几个刺激,一般5~7个,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2)刺激强度及呈现设置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80)%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选定的刺激每种一般呈现50-200次。被试反应“有”或“无”。 阈限测量过程

○通过预备实验确定自变量。在略高于和略低于阈限的范围内取5-7个强度的刺激(使用最小变化法粗略估计)。

○确定反应变量。被试对自变量变化的报告结果。 ○阈限计算: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

作图法:以刺激的强度为x轴,能够感觉到刺激的百分数为y轴。

百100分数500 3 6 9 12刺激强度

75%差别阈限:①当发现二类反应的差别阈限的两条曲线在50%处的相交点只有一处,那么无法将相交点作为比较刺激的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完全能辨认的值在100%处,不能辨认的值在50%处,因此选两者的中点75%处,于两直线相交就能求得上下限。

②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不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3)差别阈限计算公式 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DLu)=X上-X等 下差别阈限(DLⅠ)=X等- X下 差别阈限(DL)=( DLu - DLⅠ )

13

2019.4

注: X上、X等和X下分别是被试的判断大于、等于和小于标准强度时的感觉量 4. 三种方法的比较

*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但是,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方法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控制方法:↑↓↓↑等 (2)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控制方法:练习误差→增加练习;疲劳效应→休息

(3)空间误差:由于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所引起的实验误差. 控制方法: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4)动作误差:在平均误差法实验中经常出现的实验误差.

控制方法:完善设计及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5)时间误差(顺序误差):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由于呈现的先后顺序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

控制方法:平衡误差的方法,即ABBA法;拉丁方设计等 三、心理量表

1. 量表类型: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量表与物理量表一样,也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类。 1)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没有绝对零点,也没有相等单位。

2)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点。 3)比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

2. 心理物理量表的制作方法 (1)感觉比例法(分段法):

基本逻辑: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量表。 (2)数量估计法

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3)感觉等距法

感觉等距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之一,它是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连续体按照主观上相等距离区分开来,这样通过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等距离便可以获得感觉等距量表。

(4)差别阈限法

14

2019.4

差别阈限是以绝对阈限为最小单位制作心理物理量表。 (5)制作等级评价量表的方法 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是被试将所呈现的一系列刺激按优劣或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收视率调查等应用研究中比较常用。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量的刺激配对,让被试判断每对刺激中哪个刺激的某一特征更明显或更喜欢哪个刺激。配对数目:n(n-1)÷2对 比较次数: n(n-1)

第四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起源

在心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应用于人们在对刺激进行判断时,对不确定的情况作出某种决定的心理机制。

2.信号检测论与人类感知的测量 3.信号检测论产生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以阈限值的倒数表示感受性的大小,但感受性往往和被试反应的主观性因素相关.而信号检测论在测量感受性上能把被试的主观态度区分开。 4.传统心理物理法与信号检测论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信号检测论能够对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被试的反应敏感性进行区分。 信号检测论可以充分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判断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同时可以获得衡量个体感受能力的辨别力指标和反应倾向或判断标准的指标。因此,采用信号检测论能够更为客观地测量到个体在处理刺激信息时的感受能力、态度和反应倾向性,进一步揭示出被试的主观因素和噪音干扰对感受性的影响。 二、信号检测论对感受性的测量 1.信号检测论中被试的判断

刺激呈现:给被试呈现的刺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信号只有噪音,另一种是既有信号也有噪音。 噪音:通常用N表示 既有信号也有噪音:通常用SN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各刺激是否含有信号。 被试反应有信号:y 被试反应无信号:n 被试反应:信号检测过程中被试的判断

注:信号检测论的分析中,击中率 反应 有信号无信号2.信号检测论应用于感知觉测量的两个基本假设

和漏报率之和等于1,虚报率和正刺激(y) (n)(1)信号检测论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

确拒绝率之和也等于1. 因此有信号,当多次呈现同一刺激时会形成同一刺激的感觉分布,且刺激信号和噪音形成的感觉分击中漏报击中率(Py/SN) 漏报率(Pn/SN) 布均是正态分布,两个分布的标准差相等,信号分布的平均数大于噪音分布的平均数。 (SN)把有信号正确判断为有把有信号刺激判断为无信信号号虚报率(Py/N) 正确拒绝率(Pn/N)

无信号虚报正确拒绝 (N)把无信号刺激判断为有信号把无信号刺激正确判断为无信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