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课时:0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同: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 4.能力目标
(1).培养想象与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2).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3).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
(1)预习与引入过程
当变化的平面与圆锥轴所成的角在变化时,观察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什么图形?又是怎么样变化的?特别是当截面不与圆锥的轴线或圆锥的母线平行时,截口曲线是椭圆,再观察或操作了课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能理解为什么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叫做圆锥曲线;第二、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圆锥曲线的例子.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ellipse).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M时,椭圆即为点集P?M|MF1?MF2?2a.
(ii)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b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a,b,c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y2x2 类比:写出焦点在y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2?1?a?b?0?.
ab(iii)例题讲解与引申
例1 :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点?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a,b,c.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53?,??,求它的标准22??x2y2?53?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a?b?0?,因点?,??在椭圆上,
ab?22?9?25?2?2?1??a?10则?4a. ??4b?b?6?a2?b2?4??例2:如图,在圆x?y?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
y22PMxD
分析:点P在圆x?y?4上运动,由点P移动引起点M的运动,则称点M是点P的伴随点,因点M为线段PD的中点,则点M的坐标可由点P来表示,从而能求点M的
轨迹方程.
22x2y2??1上动点,求线段引申:设定点A?6,2?,P是椭圆
259AP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M?x,y?,P?x1,y1?;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M为线段AP的中点,∴??x1?2x?6;③(代入已知轨迹求
?y1?2y?2x?3?y?1?x12y12??1??1,∴点M的轨迹方程为出伴随轨迹),∵??;④伴随轨2592594迹表示的范围.
例3:
如图,设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
22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程.
4,求点M的轨迹方9分析:若设点M?x,y?,则直线AM,BM的斜率就可以用含x,y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是?4,因9此,可以求出x,y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M?x,y?,则kAM?代入点M的集合有
引申:如图,设△ABC的两个顶点A??a,0?,B?a,0?,顶点C在移动,且kAC?kBC?k,且k?0,试求动点C的轨迹
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k值在变化时,线段AB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练习:第48页1、2、3、4
作业:第49页2、3
教学反思:轨迹问题中的去除点问题,注重几何条件的应用。
yyx??5k?,??BM?x?5?; x?5x?5yy4???,化简即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 x?5x?59精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