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毕业设计_说明 下载本文

水位降落 黏聚力c(kPa) 有效应力 23 20 0.3 1×10-6 1×10-2 1×10-2 1×10-5 渗透系数K(cm·s-1) 初始孔隙水压力系数 2.6 其它数据及要求

1、施工地区对外交通、供电、通讯及房屋

水库地处山区,对外交通条件较差,主要靠公路运输。

水库附近没有较大的电源。最近的电源设备容量不大,只能供水库1000kw,电量不足。水库开工后,应要求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水库开工后要求架设专用通讯线路。住房问题也必须因地制宜解决。 2、施工要求

QH河灌区工程规模大,全部工程分为水库枢纽、HZ电站、管道3部分。水库枢纽包括土石混合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5项;管道工程包括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扬水站6项;另有HZ电站工程。3部分共计12项工程,其中HZ电站、扬水站、枢纽电站厂房、机组安装由专业队施工。

要求工程尽快受益以改变QH河灌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工程预期8年基本建成受益,要求第5年汛前枢纽电站发电,总干渠受益。

第二章 枢纽布置

第一节 坝轴线选择

根据坝址的地质、地形、枢纽布置、施工条件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坝轴线位置。按照给定资料,主要考虑上坝线和下坝线两个方案。

需要考虑的地形方面的因素有:(1)河床的宽度是否便于布置建筑物和施工,两种方案的工程量大小;(2)下坝线下游45×104m3的塌滑体对工程施工不利,左岸山体较大的冲沟对坝体安全不利;(4)淹没面积及移民的数量。

要考虑的地质方面的因素有:(1)坝基内是否存在较大范围的夹层和强透水带,地基处理的工程量和难度。(2)黄土处理问题。当黄土的重度大于kN/m3时,黄土的湿陷性较小,可不进行处理。但如果黄土的重度小于kN/m3时,黄土的湿陷性和压缩性较大,需要清除。(3)上下两条坝线左岸均有单薄分水岭,分水岭的透水性较强,需要进行灌浆处理。(4)塌滑体对大坝的影响。

两条坝线对比如下表所示:

方案 因素 地形条件 上坝线 岩层倾向QH河上游。河床宽约300m,便于布置建筑物,但工程量较大。 岩基未发现大范围的夹层,基岩的透水性不大;左岸台地黄土与基岩交界处的砾岩(最大厚度6m)透水性强;左岸单薄分水岭岩层仍发属于中强透水性;河床中段及近右岸地段在岩面下21~47m深度范围内,有一强透水带下限最深至基岩下约80m。基岩透水性从上游向下游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库区及坝址下游筑坝材料丰富 下坝线 岩层倾向下游;河床宽约120m,场地狭窄,左岸山体较大的的冲沟对坝体安全不利。 左岸基岩有一条宽200~250m呈北东方向的强透水带,右岸Z沟单薄分水岭的透水性亦很大,左右岸岩石中等透水带下限均可达岩面下80m左右。河床地段基岩透水性与中等透水带厚度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变小的趋势。下游发现承压水,二、三级阶地砾石层透水性与上坝线相同 库区及坝址下游筑坝材料丰富 地质条件 筑坝材料 施工条件 施工区狭窄,施工布置较为困难,施工地区的对外交通、供电、通讯及房屋等条件都非常差。 施工区狭窄,施工布置较为困难,施工地区的对外交通、供电、通讯及房屋等条件都非常差;下游塌滑体对工程施工不利。 下坝线 方案 因素 上坝线 导流泄洪洞、溢洪道均布置在左岸单薄分水岭,灌溉发电洞则布置在左岸东凹沟附近三级阶地上。溢洪道堰顶高程757m,沿建筑物轴线岩层倾向下游。岩性主要为坚硬的细砂岩,其中软弱层多为透镜体,溢洪道各部分的抗滑稳定条件是好的,灌溉发电洞沿线基岩以厚层粉砂岩为主,岩石完整,透水性不大,洞顶以上岩层厚度较小 采用上坝线 枢纽布置 溢洪道可布置在右岸Z沟,灌溉发电洞移至上坝线溢洪道轴线西侧40m左右,导流泄洪洞位置与上坝线位置相同。溢洪道堰顶高程750m。基础以下10m左右为砂质叶岩及夹泥层,且单薄分水岭岩层风化严重,透水性大,对建筑物安全不利。灌溉发电洞沿线全为基岩,工程安全比较可靠。 不采用 比较结果 由以上各个方面的比较,上、下游坝线虽然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经过综合比较及分析,最后选择上坝线作为坝轴线。

第二节 枢纽布置

1、枢纽组成

枢纽建筑物以土石坝为主体,并包括有泄洪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水电厂房、排砂建筑物、工业用水引水建筑物、放空水库的泄水建筑物及施工导流建筑物等,其中这些建筑物有的可以合并结合使用,如发电引水和灌溉引水建筑物可合并或部分合并。有的可以分开,如泄洪建筑物可分为溢洪道和泄洪洞。本工程计划设置的建筑物为土石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灌溉发电洞及发电厂房等。

2、枢纽布置原则

枢纽布置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互不干扰、管理运行方便。应选择多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从而选出最优方案。应服从以下原则:

(1)枢纽中的泄水建筑物应能满足设计规定的运用条件和要求;

(2)泄洪建筑物形式选择时,宜优先考虑采用开敞式溢洪道为主要泄洪建筑物,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泄水引水建筑物进口附近的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当有平等坝坡方向的水流可能会冲刷坝坡时,坝坡也应有防护措施;

(4)应确保泄水引水建筑物进口附近的岸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 (5)当泄水建筑物出口消能后的水流冲刷下游坝坡脚时,应比较采用尾水渠或采取工程措施保护坝坡脚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可采取其中一种措施,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措施;

(6)对于多泥沙河流,应考虑布置排砂建筑物,并在进水口采取防淤措施; (7)高、中坝和地震区的坝,不得采用布置在非岩石地基上的坝下埋管形式。低坝采用非岩石地基上的坝下埋管时,必须对埋管周围填土的压实方法、可能达到的压实密度及其抵抗渗透破坏的能力能否满足要求进行论证;

(8)枢纽布置应考虑建筑物开挖料的利用。

3、枢纽布置

根据以上选定的坝轴线从地形、地质、施工、运用等方面大致确定了建筑物(包括大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灌溉发电洞等)的相对位置和建筑物形式,并定性分析和论述,确定了枢纽工程的等级及建筑物等级。

导流泄洪洞:其布置主要考虑地质情况,避开可能的塌滑体,并保证出口和进口的稳定以及洞身围岩的稳定,此外还应考虑岩体的破碎程度及其对岩体渗漏的影响。因此导流泄洪洞布置在左岸单薄分水岭,由于出口段节理发育,为保证出口段岩体稳定,免除由内水压力引起的后果,出口段将修建为无压洞。

溢洪道:其主要考虑地质情况和水流情况,不仅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而且还尽量减小开挖施工的工程量。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分水岭,堰顶高程757m,沿建筑物轴线岩层倾向下游。岩性主要为坚硬的细砂岩,其中软弱层多为透镜体,各部分的抗滑稳定条件非常好。

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其布置原则与导流泄洪洞相同,其布置在左岸东凹沟附近三级阶地上,沿线以厚层粉砂为主,岩石完整,透水性不大,洞顶以上岩层厚度较小。而电站厂房处岩石风化层厚度约5~6m,对其产生的渗漏及土体坍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4、根据以上数据,参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SL252-2000的规定,本工程等别为II等工程。

建筑物级别则根据本工程的等别及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的规定知,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2级建筑物,如土石坝。永久性次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如溢洪道、灌溉发电洞、枢纽电站等。临时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如导流泄洪洞、导流围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