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第三节第2课时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学案 鲁教版必修3 下载本文

【方法总结】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分析思路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一般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途径: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3)城市化的作用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

①积极作用:它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提高,这是城市化的主流。

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带有全球性,特别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城市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运输阻塞、城市文化消失三大挑战。

【针对练习】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材料二 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2000年 59.6 37.7 31.2 2005年 67.0 46.3 39.5 (1)结合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表,描述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

- 6 -

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3)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中存在能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减少等问题。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化水平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

[学生用书P87]

材料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近年来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一直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九成以上;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为62.9%。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2)经济区建设的区位条件。 (3)区域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分析。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 7 -

(3)结合材料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解析:(1)福建省种植乌龙茶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2)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3)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成因结合实际回答。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3)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 [学生用书P87])

对点练 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C.水资源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2.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解析:第1题,我国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粤、闽两省的部分沿海城市;我国中西

- 8 -

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等南方地区的城市群,水资源也很丰富;该城市群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人才优势突出。第2题,沪宁杭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领先、城市等级结构合理的地区。该城市群产业发展早、发展程度高,现在已经极为饱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空间小,所以鼓励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答案:1.D 2.A

“双转移”是广东省创造性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向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读图完成3~4题。

3.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

A.劳动力成本下降 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 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4.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 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 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解析:第3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第4题,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等阻力。

- 9 -

答案:3.D 4.A

, [学生用书P145(单独成册)])

[基础巩固]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 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 ) ①重复建设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迅速。第2题,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可能对沿海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答案:1.B 2.D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3~5题。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