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中俄关系——战略合作下的威胁
院 别: 广播电视学院 专业班级:电视编导七班 指导老师:葛殿聪 姓 名:杨鑫
学 号: 20120704722 上交日期: 2014/12/16 方案字数:3581
中俄关系
战略合作下的威胁
摘要:几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始终为国人、尤其是为史学家所关注。中俄关系变化复
杂、跌宕起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更加引人关注。无论是结盟或是对抗,最终都未必符合中俄两国及各自的根本利益。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很多,其中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中俄关系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俄关系;俄罗斯民族主义;危险因素;资源贸易 正文:
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在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了其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传统,在这个尚武民族的意识中“帝国的烙印”成了她与生俱来的品格。然而在苏联时期这种思想也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增长,在对待其他民族时称其他民族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在国际关系之中,他又常常以“救世主”自居。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之中,他则以“老大哥”、“领头人”自居。这种心理也会导致他对别国的蔑视,久而久之,他会把别国看做是自己的“附庸国”。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的解体震惊世界。此时的俄罗斯国内也是异常的混乱。解体之初,民族分裂势头高涨,但是当时政府却苦于没有合适解决途径。于是,俄罗斯民族主义便成为了遏制联邦进一步分化,维护社会统一的最主要的思想理念。解体初期的俄罗斯希望与西方靠拢,可是西方国家的口惠而实不至和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等诣在遏制俄罗斯、损害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而身处“休克疗法”之中的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更加水深火热,每况愈下。2000年普京上任之后提出的“大国梦”、“帝国梦”让当时的俄罗斯人民重新找到了方向和动力,他针对全盘否定苏联时期发展成果的错误思潮,并对“苏联时期”做了重新客观的评价。紧接着,重树安德罗波夫雕像、在胜利日庆典上让老兵走在队伍最前列、以法律形式确定彼得大帝时期的三色旗为国旗,伊凡雷帝时期的双头鹰标志为国徽、沿用苏联国歌的曲调为俄罗斯国歌曲调等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为唤起俄罗斯人民往日的民族自豪感。
二、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中苏关系中的影响
荏苒光阴,瞬息百年。世纪回眸,感慨不已。20世纪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是最为复杂的一页。在二战中作为中国战略盟友的苏联在1945年出兵东北的问题上,始终都表现得极不情愿,最后在通过《雅尔塔协定》,强迫恢复在日俄战争中其在东北所失去的全部特权,同时还胁迫国民党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承认了外蒙的独立,这极大地
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俄罗斯的民族利己主义表露无遗。
1949年的12月16日毛泽东出访了苏联,由此可见当时新中国对中苏关系的重视程度。经过长途跋涉抵达莫斯科之后,在发表的演说当中强调指出:“我这次有机会访问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是生平很愉快的事。中苏两大国人民是有深厚友谊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政策,首先废除了帝俄时代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有几次援助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人民在患难中得到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这种兄弟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段热情洋溢的讲话为这次中国代表团的出访增添了极大地诚意。当时在苏联的各大报纸上也纷纷刊登了毛泽东访苏的报道,一时之间街头巷尾无人不晓。然而在随后的访问过程中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毛泽东似乎是被“打入冷宫”一般,斯大林丝毫没有接见的意向。因为当时斯大林在为中共的胜利而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开始疑惑中方的立场,害怕出现第二个“铁托”。于是无所事事的毛泽东在苏联就这样的虚度了一个月的光景。
在12月30日印度和缅甸相继承认中国的合法地位之后,苏联为了争取主动也开始再次与毛泽东举行了会谈。由此,苏联才感觉到了危机感,于是又抓紧了与中国的谈判。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的此次访苏也获得了成功。此条约的签订为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巨大帮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了外蒙的独立、设立中苏联合股份公司以开采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同时还保留了其在东北的特权,这让苏联在其中获益巨大。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中苏关系日后的发展走势打下了不好的基础。
斯大林突发脑溢血辞世,由于事发突然对身后事没有交代,所以当时苏联政坛十分混乱,赫鲁晓夫经过短暂政治斗争之后走上了苏共第一书记的位置,成为了苏共的新领袖。他上任初期,率领代表团访华,欲通过此次外交来巩固自己在党内的位置。经过了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显著提高,得到中方的认可对于上任不久的赫鲁晓夫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他在这次访华期间极力向中方示好。赫鲁晓夫很清楚地意识到,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是经过了多年的浴血奋斗而换来自由的今天,对民族自尊心尤为看重。所以他处处谨慎,怕伤害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因而这种做法使中国感受到了来自“兄弟国家”的关怀。然而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批判斯大林和“三和路线”使两国产生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对于一向把斯大林作为导师的中国来时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他对于斯大林的评价过于极端。“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这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起轩然法波,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认为这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赫鲁晓夫是想在政策上靠近西方以打破僵局。在当时国际形势上的分析和平稳过渡问题上,中国和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也是后来两方关系的破裂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俄罗斯民族主义在中俄关系中的影响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其衣钵。在展开新的历史篇章之初,叶利钦曾一味追求与西方的世界的“统一步调”,为使其迅速摆脱国内的各种危机。然而,西方国家的口惠而实不至深深地刺痛了俄罗斯民族的自尊。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俄罗斯各界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