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综合素质》重点总结
板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
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
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
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2、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3、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4、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 5、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内涵
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与措施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三)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具有主体需求的人,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
4、学生是独特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不同人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还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四)教育公正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五)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与学生个性发展 1、学生个体身心的特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个别差异性
2、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2)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正确对待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三、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教师观概述
(1)教师观含义: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其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角色以及科研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2)传统的教师角色
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课掌握各层次的课程知识、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课程评价能力) 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