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四复音词(一) 下载本文

作陪衬。先看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得失】

作为词组,指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等两个相反的方面。如《韩非子·三守》:“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指迎合)主之好恶。”又如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词,是个偏义复词。如《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这里“得”无义,只有“失”方面的含义,指差错。无生得失,即无生失,难免不出差错。一说“失”无义,“得”指捉到。无生得失,即无生得,难免不被活捉。

【缓急】

“缓”是缓和,“急”是急迫,分别指两个对立的方面。如《韩非子·难一》:“凡对问者,有因大小缓急而对也。”(对,回答。因,根据)作为偏义复词,则仅仅指急的一面,指情势急迫、困厄。如《史记·游侠列传序》:“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又如《后汉书·窦融传》;“一旦缓急,杜绝河津(指黄河渡口),足以自守。”

【休祲】

“休”指吉兆,“祲”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征象不祥的云气。用作偏义复词,“休”字无义,只指“祲”,即妖气,不祥之兆。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指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异同】

作为词组,包括相同和相异。如《汉书·朱云传》:“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作为词,是个偏义复词,只取“异”的含义,即不一样。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了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利害】

本指利益和害处。如《韩非子·观行》:“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用作偏义复词,只取“害”,指祸害。如《列子·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又如《史记·吴王濞传》:“擅强兵而别(指分兵),多他利害。”

【是非】

用作词组,包括正确和错误:如《韩非子·奸劫弒臣》:“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用作词,指辨别是非,褒贬得失。如《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用作偏义复词,只取“非”这一方面,指纠纷、争执。如《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毁誉】

“毁”,诋毁,“誉”,称誉。在词组中,包括这两方面。如《韩非子·奸劫弒臣》:“奸臣得乘(指凭借)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在偏义复词中,则只取“毁”,专指诋毁。如曹操《整齐风俗令》:“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指分居两地),更相毁誉。”

【成败】

6

作为词组,包括成功和失败。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作为词,只取“败”义,失败。如《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再看由两个类义的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国家】

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如《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连用时多用作偏义复词, 只指国,不指家。如《韩非子·爱臣》:“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指君权旁落于大臣之手)。”国家”跟“社稷”连文称说,显然就是指国,不包括家。这种用法现在还沿用。

【园圃】

“园”是果园,“圃”是菜地,构成一个词,只取“园” 的含义,“圃”无义。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既是偷桃李,自然在果园,不在菜地了。

【妻子】

一般来说,“妻子”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妻是妻室,子是子女(包括男孩、女孩),要分开来讲。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事父母”与“畜妻子”是对文,结构相同,“父母”是联合词组,“妻子”也是联合词组。又如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妻子”又是一个词,就等于“妻”,“子”则无义。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又如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这两例都是讲新婚情景,不可能包括子女。

【兄弟】

本来包括哥哥和弟弟。如《礼记·曲礼上》:“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据翟灏《通俗编·伦常·兄弟》,从元代起,“兄弟”用来称呼弟弟。这在《元史·泰定纪》的即位诏(新皇帝就位的文告)中可以看到:“诸王哥哥兄弟每(即们),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哥哥”与“兄弟”连说,显然“兄弟”只指弟弟。这种称呼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保留有,只是“弟”念轻声。

【父兄】

本来指父亲和哥哥,但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只指哥哥,因为诗中女主人公兰芝的父亲已死,这里只指哥哥,“父”无意义。

【衣冠】

原来也是两个词,分别指衣服和帽子.在《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中,“冠”字无义,只指衣服。因为“摄”是撩起的意思,衣服能够撩起,帽子可不行。另外,这句话是说信陵君礼贤下士,亲自看看守城门的侯生驾车,侯生为了考验他,撩起破衣,直接上车去坐在信陵君的上位,写得十分传神。

3、注意词序。并列复音词在形成过程中,词序不十分稳定,有时会颠颠倒倒的,最后才

7

慢慢确定下来。有的发展到现代汉语,仍有两种语序(如“讲演”跟“演讲”、“直爽”跟“爽直”),有待规范化。这里只举古代汉语的例子。

【爱怜】

在古汉语中,“怜”有“爱”的意思。连用时,起先是同义复用,表示强调,后来变成一个词。在这过程中,词序不确定,有时作“爱怜”,有时又作“怜爱”。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用法;同一书中,也会有不同用法。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可同是这句话,在《史记·赵世家》中“爱怜”却作“怜爱”。而《史记·赵世家》的下文“丈夫亦爱怜少于乎”又作“爱怜”。

【并吞】

也有“并吞”和“吞并”两种词序。前者如贾谊《过秦二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后者如罗隐《自贻》诗:“汉武巡游虚轧轧,秦皇吞并漫驱驱。”

【介绍】

在古汉语中“介绍”和“绍介”的词义是一样的,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发生关系,只是词序不同。前者如《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后者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恭敬】

“恭敬”也作“敬恭”,意思相同。《左传·晋灵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这里作“恭敬”。《诗经·大雅·云汉》:“敬恭明神,宜无悔怒。”这里却作“敬恭”。

【人民】

古汉语中“人民”和“民人”都可指人类,词序却相反。作“人民”的,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作“民人”的,如《孟子·许行》;“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险阻】

在上古汉语中,“险”指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不作“危险”讲);“阻”也是指路难走(极少作“阻止”讲)。它们在构成并列复合词的过程中,词序不固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这里用“险阻”。同书《淮阴侯列传》:“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则用“阻险”。

【往来】

古汉语中,“来往”与“往来”同义,都指来来往往的意思,使用时词序经常颠倒。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用“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而宋玉《神女赋》则用“来往”:“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陶渊明《桃花源记》又用“往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8

9